风姿绰约 艳而不俗
——读著名画家俞新民先生笔下的牡丹
梁言 石红许
中国是一个盛产牡丹的国家,更是一个牡丹画家的国度。牡丹自古被奉为国花,富贵之花,是因为它的雍容华贵之气象所致。正如歌中所唱的百花丛中最鲜艳;虽然是一个爱牡丹、赏牡丹、画牡丹的国度,从盛唐至今,以牡丹为画材的画家数不胜数,但在元明之前,牡丹作品大都为工笔画,且很少有真正的画家当成主攻题材进行创作。
有清以来,文人写意画占据了画坛,大抵以四君子为主要创作题材,牡丹只作为陪衬出现在画面里;随着近代外洋文化的渗透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海上画派”为投商家之好,出现了以牡丹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品和画家,如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王震、程璋都创作了大量的诸如《富贵神仙》、《玉堂富贵》、《富贵有余》、《国色天香》等题材的作品,由于大胆使用了洋红等颜料,和原来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区别,也深受下层人民群众的喜欢,但画法上还都属于文人画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到民国时期,齐白石所画的牡丹就更是以大笔点笃为乐,除了画家本人的名气和手头的笔墨功夫,已经看不到牡丹花的天姿国色,国画牡丹只成了一种富贵的意象。除此之外,就是市场上那些出自于民间画匠之手印花被面似的作品,已无多少艺术性可言。只有到了白石的杰出弟子王雪涛出山后,人们才真正看到了国画家笔下神形兼备的国色仙姿。王雪涛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写花鸟画大家,花鸟虫鱼无所不精,尤其是他所画的牡丹,更是风姿绰约,酣畅淋漓,他师法自然,借鉴古人,艺贯中西,成了牡丹画家中的第一高手,真正达到了大雅大俗,雅俗共赏,从而使牡丹题材作品进入了一个新境界,现代画牡丹者无不对其顶礼膜拜。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更是兴起了画牡丹之风,在某些牡丹花的产地甚至于形成了以画牡丹为业的专业村,全村百姓都成了牡丹画家。但是,中国画艺术毕竟不是一般百姓就能真正承担的了的事业,他们所创造的只是低层次受众者的需要,而不能成为中国画坛的高端艺术品。
江西画家俞新民,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喜爱书画,潜心研究书画三十余载,曾多次北上天津、北京等地求学,花巨资上中国国家画院名家工作室进修两年,得到了诸多大师级人物的指导和点拔,他的画花鸟画上承白石苦禅师祖、并私淑任伯年吴晶硕等大家、悉心感悟,上溯青藤八大,下参无名小辈,只要是好作品,无不细嚼细品,汲取营养。俞新民先生崇尚大气、正气和阳刚之气,吴昌硕先生有诗云:“苦铁画气不画形”。因为他的尚气,使他笔下的作品,大都清劲爽朗,隐隐有一股郁勃之气。
近两年来,他把主攻方向放到了国色天香的牡丹上,他曾告诉我他要画牡丹。因看惯了市场上的牡丹画,我总觉得题材太俗,不容易画水平,总认为他只是玩玩应酬的。最近从他寄给我的作品来看,却让我改变了看法,同样的对象在不同画家手中的表现方法真有很大差别,这不得不归结于画外的修养之功。据了解,他曾多次深入牡丹园观察写生,仔细揣摩牡丹生长的姿态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其牡丹画用笔大胆泼辣,摒弃俗手的画法,不再是概念化的花瓣,而是从书法用笔中寻找新的境界,用奇宕之笔写国色之风貌,他画的花瓣是立体的,但更是写意的。
俞新民先生的牡丹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艳而不俗”。这四个字看起来平常,但可以说是不少画家一生的追求目标,牡丹花作品首先要赋予的是它的国色,所以必需是“艳”的,但这个艳字大都和俗连在一起,因此,当前社会上的流行的牡丹画作品,可以说是很少有真正脱俗的清新之作。细读新民先生的牡丹作品,明显可以看到他从王雪涛的作品里汲取了不少的养份,但又不同于王雪涛,加之诗书画印多方面的修养,使得俞新民先生笔下的牡丹高贵典雅、雍容大气,且有文人画意,真可谓花呈摇曳之姿,叶舞婆娑之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从这个方面说,俞新民先生的骨法用笔还是体现在他多年写书法的笔墨功夫上;同时,画家对水、色、墨之间的关系处理颇佳,或以水破墨,或以墨破色,枯湿浓淡之间,色墨纷呈之际,我们可以读到俞新民先生的自信和恬淡……欣赏其作,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油然而生。 有藏家直言,他的牡丹在当今的画坛中应当列为上品。
诚然,俞新民先生的部分作品尚有可进一步完善之处,如有的地方可能过于追求大气而失之于粗率,如能致广大又能尽精微,岂不更臻完美吗?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且匆匆命笔之际,考虑不周,甚至挂一漏万。俞新民先生作品的真正好坏,不用赘述,时间自会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