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瞎掰 材料:网络
11,分工
11,分工
%20靓/Res/img.jpg)
小驴问老驴:为啥咱们天天吃干草,而奶牛顿顿精饲料?
老驴叹到:咱爷们比不了人家,我们是靠跑腿吃饭,人家是靠胸脯吃饭!
瞎掰:
有人说,“腰里别着扁扁货,走遍天下不挨饿”,那是她生的时候就带来的先天条件,你能嫉妒得了么?
先天决定了命运,职务决定了地位,同样是毕业于交通学校,他有背景能当上监理,你没钱没权,只配做个司机,那他就是你的克星了!你就总是“治于人”的了,只有被罚款的份儿,而他则是“治人”的了,找个理由就可以给你开张罚单,从你的腰包里掏钱……

12,屁股
%20靓/Res/img.jpg)
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然后提问:“孩子们,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然后提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屁股!”女教师哭着跑出教室,找校长告状:“孩子们嘲笑人。”校长走进教室,表情严肃地说:“你们怎么把老师气哭了?啊!还在黑板上画了个屁股!”
瞎掰:
把苹果画成了屁股,还好意思哭,还好意思告状,了不起!
这固然是业务不过硬,也是那个“谈话法”的过错!你明明画的是屁股,还敢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天真无邪,而且童言无忌,“所见即所得”,他们就照实说,是“屁股”,甚至会说是别的什么什么,——可很少能说出是苹果的,因为屁股不会给他们以苹果的联想。
教者认为自己是被“嘲笑”了,孩子们敢吗?这是“谈话法”的毛病,应该声讨这个蹩脚的方法!要不,你不问他们是什么,直接告诉孩子们说:“这是苹果”!虽然会有指鹿为马之嫌,却不会被孩子们“嘲笑”的。可见,这不是这个方法的过错,又能是谁的过错?
央视的某记者熟谙这个道理,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采访的问题:他不用“谈话法”问“你的生活怎么样?”却问“你幸福吗?”,——他心知肚明,这问题虽然至少应该有正反的两个答案,可他这样问,还要上电视台播出,那答案实际就只有一个了。它用这种问法来挤兑你,逼你就范,以得到他预期的结果。可是有人巧妙地回答说“我‘姓曾’”,还有人说“我是扫大街的!”……结果这个记者弄巧成拙,让它自己窘态百出、无限尴尬!从中也暴露出了它人格的无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