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多音字在特定环境下的正确读音,这需要有足够的文学功底。许多人,在检测时得到了软件的认可,就以为在平仄上没有问题了,——其实,这可能是上了一个大当、被软件的“权威”所欺骗,或误导。弄得自己的作品变得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因而也不知道主动去补救。
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笔者曾经跟踪过一位高产的近体诗作者的作品,发现其中有很多首诗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为涉及到有关人,例从略。)
3,误判有拗救的诗句为平仄有错。
《诗律学》中说:“对于出现了拗的句子,只要救了,就不为病”。有拗救的诗,表现出作者有更灵活地处理诗作的平仄问题的能力,是写作技能进一步提高的表现。可这种能力在这里却被人误解为不合格,这实在是很不公平的。
举最近张先生的大作为例进行讨论:
七绝 三八节感怀
春鸟轻轻唱婉缠,绿波缓缓荡悠船。
也曾缱绻付花下,更赏夕阳天半边。
我们分别用两种韵书检测的时候,检测的结果都是“不合格”的,因为有的字平仄不对。
看截图:
上面的结果,是用中华新韵检测出来的。是说“付”应“平”,而付是仄声,所以该诗不合格。实际上对句的“天”字,应仄而用了平。这是乙种拗的救,即用对句相救的办法化解了这个问题。

用平水韵检测,竟出现了两处错,当然更不合格。实际上,诗中是出现了最严重的“丙种拗”,“夕”的位置的字应平而用了仄(夕,在平水韵中是仄声)。但他用了“本句自救”(“天”的位置应仄,现在改成了平)和“对句相救”(“付”的位置应平,这里改成了仄)两种拗救的方法联合相救,而成功的化解了这个最犯忌的大拗。——这不是错了,而是用了很高超的写作技巧。
(平心而论:这也许是一个“巧合”。我们现代人,大都很自然地把“夕”字读成平声,字典上也认为它是单音字。很少有人会把它读成仄声,因此,也就很难想象有人会主动自觉地用《平水韵》去写这首诗,并且把诗弄成了有丙种救的情况。)
本人也写过几首这样的诗,如《未死应知万世空》这首排律中的一联:
“贤愚百世尽尘土,忠佞千秋谁作评”。“尽”,是犯乙种拗的字,用对句相救,即把对句的腹节前字应仄声改为了平声的“谁”字。
其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联内平仄相对的情况,依旧井然有序。
笔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