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老爸谈天记
文、编:吴忧
一次老爸住院,我去护理。和他聊天,为了不让老爸寂寞和减少一点病痛,我故意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费思索的话题,让他说看法,以便转移他的注意力。那天我说:
“前几年我看过一篇散文,是一篇纪念他已故亲人的。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是作者在护理他处在弥留状态的父亲时,做的一件小事儿,——那时老人家已经不能说话,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作者用第一人称说,‘我在他清醒的时候,用指甲刀替他剪剪指甲,之后,见到他脸上露出了赞许和感激的笑容……’字里行间,流露出些许对他自己的‘创意’的得意、他知道孝顺的明理,和报了养育之恩的满足,……这篇文章,老爸,您说,应该怎么评价?”
“我没见到原文,仅就你提到的情况,要我看,他能想到给病中的父亲剪剪指甲,心挺细,这肯定是一种孝顺的行为。在当前的社会风气下,很难得。你天天上网,关于忤逆的报导,你会见到很多的,就像你过去帖中所说,有为了逼她穷困的父母供她上大学,而把她的父母告上法庭的;有骂为了供他上大学而拾荒的父亲,是他‘最瞧不起的人’的;有活着的时候为了生活行乞,而死后她的高官儿子却到处发唁电借机敛财的;现在更有新的发展,如网上前些日子报导:一个青年人,为了向父母要1万元钱被拒,而杀了父母和弟弟的;……这样的人,连点人性都没有,还怎么能谈到关心他即将故去的亲人?所以作者这种做法,是孝顺的举动……”
“可我看完后,总觉得有点不对味儿,难道报父母恩,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我看他是过分夸大了自己本来就是举手投足就可以做到的小事情的意义;而用这样的例子做文章,以表示他的孝道,总让人觉得他是在作秀,其实他对孝顺的理解很表面……”
“你不要这样想,看问题不能离开时代背景。现在是世风日下、伦理道德十分败坏的时代,他能在他父亲临终前陪陪他,之后又能写写纪念性的文章,就算是有点肤浅或作秀,也是很不错的了!你知道,现在的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也不是很多的,他比那个官员还是不知要好多少倍呢!
“是的,过去我是给你讲过《24孝》,那里有什么‘尝粪忧心’、‘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等的故事,你也读过《孝经》,那里面有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又,‘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这些故事和话,你还有点印象吧?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要求他,那他什么都不是。——可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现在能用这个标准去要求他吗?”
“有印象的。——我对您,谈不到孝顺,但是我还知道您和妈妈养我这么大有多么的不易,你们对我的付出太大了!不要说你们供我念十六年书的艰辛,就说妈生我的时候,据说就是一场生与死的拼争;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奶来喂我,又没钱买牛奶或奶粉,竟然用‘嚼奶布子’(煮八分熟的小米饭,用口嚼烂,再用布裹着,挤出汤汁,代替奶)喂我,一年下来,妈妈竟嚼到几颗牙齿都松动了;我先天体质不好,生后又营养不良,经常患病,您和妈妈就背着我,去各处求医问药,为给我治病,家里竟欠下了一大笔债务;妈妈为了生我养我,不仅在‘坐月子’期间,‘坐’下了不少让她一生都痛苦的病,更让她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而您,从我十几岁的时候起,就开始给我又当爹又当妈……这些事情一提起来,想妈、遗憾和心酸,我就想哭!~~这养育的恩情,是比天还高、比海还要深的,这样的恩情,并非是仅仅我一个人受到的,几乎是每位做父母的对儿女都一样,难道这就是用一次、或多少次的剪剪指甲、洗洗脚就能报得了的吗?”
“当然不能。孝顺,应该在平时的时时事事对待父母的态度中体现,而不是在一时一事中做得如何。至于这个作者,他对他的父母平时是否孝顺,我从你的介绍中还看不出来,但我可以认为,在这里他只是举一个例子——在他看来,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很典型、很能说明他孝顺的例子,他要把它写入他纪念他父亲的文章中,只用来表示他悼念他的先考的情怀,并不是用来叙述他全部的孝顺行为,因此,他是不是在为自己贴金或作秀,还不能妄加评论。也可能他的这个例子举得不是很适当,可这是认识上或成文的水平上的问题,不要对他求全责备,我说了,就现在的社会风气来说,他能有这个表现,就已经不错了……
“既然你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你也说说,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你可以放开来说,就事论事的,抛开你我的具体关系的实际和忌讳,来实事求是地谈认识。”
“我认为孝顺儿女报父母恩,就算是不能做到用‘涌泉的水’去回报‘滴水’,至少也应该是能做到‘对等’的吧?法律规定,子女享受被扶养的权利,就同时有了对父母去尽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扶助,这是法律对儿女们的要求,也是子女们应该做到的孝顺中的起码内容。”
“哦!你还把这个内容上升到了法律规定的高度?那说说你的具体的理解。”
“我理解的:赡养,是子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即子女应对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使其老有所养,直到其去世。
“扶助,是子女在行动上对父母的日常生活给予照料侍奉,尤其是对年老、体弱、生病等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应给予精心的照顾,这是子女应对父母所尽义务的主要内容。
“这两方面,在经济上的赡养,相对比较容易,而生活上的扶助,则是很复杂、很繁琐的事情,既然是‘衣食住行’,既然是‘不能自理’,那就是说,要有许多许多的具体的事儿要做,要日日月月、时时刻刻的去做,这显然就不是刮刮脸、剪剪指甲、洗洗脚等那么轻松、那么容易做的了。而且,写写纪念性的文章很容易,可这对已经故去的亲人,究竟有什么用呢?我不是说写纪念性的文章不对,写,还是比不写要好得多,毕竟这表现了儿女在心中还有他已经故去的父母。但孝顺,应该在父母健在的时候,才有意义,报恩,应该主要体现在对话着的人。不要‘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因为这样做,实质有的人,不过还是为了突显自己,想证明点什么而已——”
“唉!你能有这样的认识,爸爸很高兴!可这是道理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事实上,现在的儿女,不要说是‘对等’,就是能用对他自己的孩子的十分之一来对待他的父母,那就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大孝子(女)了。
“当老人的,从来不用‘对等’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把自己的困难留给自己,把生活中的苦处隐藏起来,忍受着疾病、饥寒和衰老的折磨。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是自己老了需要照顾,——‘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嘛!可是孩子也不易,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维持生活这么艰难,孩子能争得一份工作很不容易,有的竟连工作都没有,自己的生活都很难维持,那,有哪个父母能让自己的孩子总在自己的身边照顾自己呀?孩子也要生活,他们的生活的路子还很长,他们也还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夫妻两个人,大多要承担着照顾四个左右的老人的重担,经济的、时间的和精力上的压力都很大,……父母爱孩子,也包括能体谅孩子的难处,老人们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临秋末晚,没有几天活头了,如果孩子因为照顾自己而失去了工作,没有了经济收入,那他们以后怎么活呀?那就是自己得到了照顾,死也不会安心的!……
“当然,老人也确有老人的难处。如果他们再没有养老保险,那就活得特别艰难了。老话说‘少年贫,不算贫。老来贫,贫死人哪’!人老了,没有力量挣钱了呀!就是去捡破烂、去要饭,也走不了了呀!……
“——你们能想到你们的孩子的需求和困难,却想不到老人的情况,这也合乎情理,因为你们从小的时候长大,体验过孩子的心理;却没有老年人的经历,不知道老年人的疾苦。还有一些子女在认识上、在感情上都有问题。如有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希望,以后会对自己有用,因此对自己孩子就特别偏爱,肯往孩子身上下大注。而老年人是包袱,特别是那些没有老保待遇的,孩子们认为在他们的身上没有油水可刮了,在心理上,巴不得老年人早点离去,好甩掉包袱。所以对老年人,就比较冷漠,常常是厌烦,是歧视,甚至是虐待……
“你看,对老年人的称呼,都是用‘老家伙’和‘老不死的’,老年人坐公交,都得不到司机和别的乘客的一个好的眼神和脸色,等等。现在有些人,是极端的现实、讲究‘现得利’,一切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获取,根本不讲什么人性、伦理和报恩的事情。他们根本不想没有老年人也不会有他们的事实,只想眼前是否对自己有利,最主要的,是心里根本没有报恩的那个‘念儿’,也不在乎自己也会有老了那一天的时候,他们认为:老,那是以后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因此不想用什么‘换位思考’来为老人想一想。现在,活一天,就享受一天,享受一天,就得了一天……和这些人谈孝顺的事儿,那是对牛弹琴!他们不但不会有什么良心发现,还会鄙夷你观念跟不上现实,老得不知自爱,没有经济收入是你们自己活得窝囊或无能,个别的还会埋怨你没给他留下多少遗产,没能力让他当上什么官,因此没资格要求他们为你来做什么什么……
“我的情况应该说还是可以的,至少我有自己的养老保险,在经济上可以说是不用你们负担太多,但是我还是有我的后顾之忧,——平常,你们什么都想不到,因为你们身体棒棒的,这就想不到有病的事情;因为你们现在还很年轻,这就想不到老人的具体困难和心理。就是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和你们一样的。可是现在不同了,我尽管还没有到七老八十,但老的信号已经在不断地为我敲起警钟,——我这次的病,就是信号中的一个。这就让我自然的想了一些问题,譬如就我的具体情况,你说我对你们在孝顺的问题上,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我还真的没想过,孩儿不孝,心粗,工作一忙起来,就什么都不顾了,……一定要让我回答的话,我也只能凭常识说说,肯定说不准确了,还是您来说说吧,让我们也知道知道你们的所想和所忧,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