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却惊人的相似。曾几何时,衬衫扎在裤子里,被认为是潇洒。“阿拉”来了,这种装束被认为是“老土”、“阿乡”;后来深圳由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衬衫扎在裤子里又流行起来。再后来,就没有人去观察这些了,你爱怎么穿就怎么穿。
开放前,国人不以“土”为耻,而视“洋”为忌,躲都躲不及,唯恐落得个“里通外国”的罪名。开放后,洋货大量涌入国门,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保守了,不再那么因循守旧、夜郎自大了。凡是和洋字连上一点边的,顿时血统高贵、身价百倍。开个什么夜市、影楼、建个什么楼盘,甚至生个孩子取名字,也要打上外国的符号,生怕人家说自己没有文化,不够品位,一时间“死鸡”(斯基)、“死鸭”到处都是;“养子”(xx洋子)、“养女”,俯首可拾。粘不上美欧,哪怕就舔舔小日本的腚也好。对这些崇洋媚外的蠢行,我只能呲之以鼻。
我不是盲目的“拿来主义”者,也不排外,但更不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我也懂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理。可人家外国的货是越做越好;而我们的货是越做越假。人家外国稍有差池就倾家荡产,连总理都亲自出来道歉;而我们这里,你曝你的光,我卖我的货,不但不下架,反而搞促销。要知道,有毒和物品价格并不成正比,价格下来了,有毒成分并没减少呀!难道我们真有金刚护体,从小就练就“百毒不侵”的不坏之体么?
我想起一则笑话:一位穿着入时的乡下人进城,见许多人朝前涌,就想去凑个热闹,不成想被便衣挡住。乡下人心疼自己的衣服,怕被扯烂,情急之中操着一口纯正的客家话说道:“不要拉,是司令布的”,便衣误以为是司令部的,于是放行。市场监管一给力,查出某些洋品牌也有问题,什么“农家菜”、“柴火灶”、“有机的”、绿色环保的便应运而生。一些不法分子巧借名目、乘机炒作、哄抬物价,不管什么物件,到了他们的嘴里,就成了“本地的”。“自然的”成为了“土”的代名词。鸡蛋是“土”的好,鸡、鸭也是“土”的贵,人们还趋之若鹜。“土”刹那间成了一种身份象征,一种生活导向。说到底,还是人们被吓怕了,对中国的衣食住行不太放心,这是一种信仰危机。
白丁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