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情怀 >> 情感人生 >> 对对联 谈规则
    
  双击自动滚屏  
对对联 谈规则

发表日期:2019年12月27日  作者:浮云  本页面已被访问 3063 次

举一例谈点我对对联的体会

如何才能对好别人出的对儿?我觉得,懂得点写对联的规则,这是前提;而能对好下(上)联的的关键,是要充分研究、分析出原上联的思路和特点,就是要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去对下联,这才可能对得好一点儿。


以一泓清泉老师的出联为例:

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清康熙,明君韬略创盛世
这联的平仄是:仄仄仄 平仄平 仄仄仄 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联韵是“马蹄韵”

在内容上的基本思路是:在列举了历史上的并列的四位明君之后,总结出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创下了盛世。说明了在创盛世的过程中,明君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各分句的结构、句式是:


4个由3个字组成的短句:全是名词,且每个名词,又是由两个分别为12字的名词组成,前1字是朝代,后两字是皇帝的名号,总体是偏正结构;
——这太精巧了!

1个七字句:是一个主、谓、宾完整的句子。分开来说:明君:偏正结构的名词;韬略:联合结构的名词;创:动词;盛世:偏正结构的名词。全句是一个具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判断句。论的是治国方略的大事。
——这太精辟、准确,太有气势了!

说实在的,在我看到这个上联的时候,被一泓教授的精彩出联震撼了,忽然就有了想试对一下的冲动!尽管我在病休中,已经有好几天不曾在之家发帖了,也想打起精神来参与一下。于是就开始构思:

“汉唐宋清”,是朝代、名词,与之可对的有:
景物:风花雪月、潮汐浪涛;
方位:东西南北;
天干:甲乙丙丁;
时辰:子丑寅卯;
地理:江河湖海;
四君子:梅兰竹菊;
天气:雨雪霜雹;等等,可都难和下2字组成一组可并列的3个字的名词。

想过用:

春春兰、夏夏鹃、秋秋菊、冬冬梅,奇葩芬芳氲神州”来对,可平仄不合,气势太弱,对不起上联。这样对,也辜负了作者撰原上联的苦心,让她会有一种不被理解或被亵渎了的委屈。

再回到上联,论的是治国大事,这忽然让我想起:曷不和当前国际形势相联系?国家:中美俄日,可对朝代“汉唐宋清”啊!于是得:

中近平、美巴马、俄普京、日安倍,骁帅运筹决雌雄
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

平仄、句式、结构、内容等基本相应。可末句却费了思索:这句内容的定位、提法可谓一字千钧,不可稍有疏忽!我写的时候,是几经修改后才定成现在的样子的。

例如前两字,是偏正结构的、对这些国家首脑的统称,这应该怎样概括?应该是中性的不褒不贬(否则无法兼顾),还应该体现出都是有雄心的政治家的特点。所以先用过“枭帅”,但“枭”有“有野心”的成分,这对习主席似不确切,后来改成了“骁”,这里取“骁将”的意思。

后二字,又犯难了,这里用“雌雄”实际是不当的,因为它是并列结构的词组,和上联的“盛世”的偏正结构是对不上的。可没有办法,只好这样。因为如果用“枭雄”从对对儿的角度来说,是不错的。可是如前所述,这对习主席来说,是不当的。这里用“雌雄”就是忽略了对对儿规则的要求,而服从了意义上的需要(也算是“不以词害意”吧),而在意义上也还是连贯的,“决雌雄”,是一较高低上下,这符合实际情况。

全下联的气势的强弱可和上联持平,或较上联更强一些,这符合在对对联上的一般要求。

——这里我没有一点想说这联我对得是成功的意思(其实这联对得并不理想,如“雌雄”就是明显的瑕疵),我只是想说一下自己的思考的过程,希望能对初学者有点参考。

若自由式的取乐,不讲规则,随意去对,那可信手取来,“三字经”、“弟子规”中,有大量的三字句可参考或引用。例如可对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庸父无能娘受苦

——呵呵呵~~~,取乐是达到了,可这又有什么意思?

我以为,就算是是为了找乐子而来论坛,但毕竟我们是老年人了,不再年轻了,那也不能太降低自己的身份了吧?谁敢说来之家的读者之中,一定就没有我们的下一代、孙子辈的和我们曾经教过的学生们呢?身教胜于言教,君子慎其独,这应该是我们要时时注意的吧?

最后,也拟一上联,供大家对着玩儿(本人已经有了下联,很不好,主要在平仄相对上有病。但也会在以后的适当时间公布。这里是想求好下联)。

“仙山人,骑奇马,游山玩水,自得其乐。”

谢谢浏览!

最后完成于:2015-05-24 8:00
 
 
关于写对联的规则问题的个见
关于总版点将的7位之中,已经有桑版、一泓老师二位发表了关于写对联的基本格式的讲座计3篇文章,读后受益匪浅。个人感觉这写楹联的规则,已经浮出水面了,对于她们二位整理的这个规则,本人非常赞同,我强烈地支持她们概括的结果!
如果另4位也没有异议的话,我认为就可以以她们的文章为蓝本,再进行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之后,作出定稿了。

按照承诺,我也应该说说自己的个见,其实我没有这个能力的,我一不是行家,二不是版主,和另6位相比,我是基础最差的一个。但我没办法回避,是我自己引火烧身的。因为是我提了建议,我不能坐享其成。没办法,那我就勉为其难,做一枚绿叶儿吧……

作为对他们的文章的补充或说说我的看法,就写了下面几点,当然是“个见”,供参考、争议或批评:

1关于字的平仄的确定,要以现行的普通话读音、即以现行的新华字(词)典的注音为准。

决定一个字的平仄的顺序是:确定读音——确定四声——确定平仄。考虑多音字的情况,某字在某处的读音,应该遵循“音随意定”的原则。例如:学说中的“说”字,应该发音为shuo 阴平,这里是“平”;说服中的“说”的读音,应该是shui,去声,这时是“仄”声。

字的读音和朝代和地域都有关。唐朝的对某字的读音和现代的有可能不同;上海话对某字的读音和普通话的读音也有可能不同。为了杜绝歧义,就必须规定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准,这是具有权威意义的规定。

不能用“平水韵”(或其它古韵书)中规定的读音为准。这是因为平水韵是过时了的古韵书,它只适用于唐朝及以后的一些有限的年代。当国家实行了推广普通话的国策之后,它就没有了使用价值。

我们现代人写对联、写近体诗词等,都是写给现代人看的,而不是写给古人看的(也没有活着的古人了)。用平水韵写对联等,不但没有古代人看了,就连写的人对某些字的读音都未必能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让读者去正确读出来,这可能吗?如果连读都读不出来,那还谈何确定它的平仄?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规则里应该明确规定:“关于字的平仄的确定,要以现行的普通话读音、即以现行的新华字(词)典的注音为准。”

2关于“联韵”的问题,只要平仄能保证关键字平仄相对就可以了,其它可不做限制。


说什么“马蹄韵”,那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规定,在具体实践中大都突破了这个规定,这类例子随处可见,如人们熟知的例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短句的平仄规律是“仄——平——仄——平”吗?不是。它是“平——平——平——仄”,非马蹄韵。事实上有人称它为“渔竿韵”。

在七字句的对联中,通常多半是:

“平——仄——平”,或“平——仄——平——仄”,及其相反。这类的,有人又把它特称为“诗律韵”。

再如:

披林撷秀的上联:“四祖寺四体正草篆隶”,
道法自然的下联:“三途河三生离合悲欢”。

这是“全仄、全平”的上下联,你能说他用的是什么“马蹄韵”吗?可这对联的精妙与出色,谁都不能否认的,相反,是为之拍案叫绝吧(其中还各包含一个典故呢)?

更多的,是没有规律。可许多这类对联,都是公认的名联。

可见在实践中,在“联韵”上突破“马蹄韵”的很多很多,这个规则已经形同虚设了。那我们为何不干脆把这一条规则给它取消掉呢?

另,关于“几平(仄)尾”的问题,这里也可以忽略,而不加限制。

3,整理一个适合我们写对联的规则是有必要的。

历史上是有“成型”的东西,可我还是提倡要用我们这个小集体的智慧,起草一个适合于我们之家的规则。因为就算有过这个成型的东西,可是我们究竟能对它有过多少的了解?我坦率地说,如果没有人转帖,这些东西我连上哪查都不知道,那能说是见到过、还能对它们有所了解吗?连了解都谈不到,那怎么去遵守(有人或会说,也就是你吧,孤陋寡闻、少见多怪!这也许是的,可我相信,和我差不多的人也不在少数,要不,怎么会有“初学者”一说)?

我知道,我是不想专门细研究这些东西的,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也没有这个兴趣。在我的发帖生涯中,出出对联,写写下联,能有多大的几率?实事求是地说,这几率是很小很小的,那我用那么多的精力去学它,有这个必要吗?但看到好出联,有时也有想对一下的冲动,这我就应该知道点基础知识,以求在对的时候不出大格。

对我们之家这个具体的群体、从方便于学写对联的角度来说,把这成型的东西简化一下,使之能保留其中的精髓,又不繁琐,并具方便的可操作性。我觉得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应该是简单易学的,甚至于现用现学都可以,这是老年人所希望的。

我们是来玩玩不假,但要玩出点水平来!弄出点有品位的东西来,这一点规则都不懂得就不行;可我们又不是搞专业研究的,那就不必搞得那么复杂,不必着意去钻研那些东西的理论。

但是,我还是要说:我没有要求别人也一定要遵循这些东西的想法,定规则不过是个框子,遵守不遵守取决于你自己,没有人管的,更不必为因为有了框子,而就耿耿于怀、觉得不快乐的!

下面我也想效颦,作为引用,录出几段评点(未来得及征得本人同意,对不起了!若觉得不妥,请及时提醒,我会立即删除;在引用的话中,我觉得是引出了他们的真正观点,不是断章取义、作有意的曲解的导向。若本人不同意,同样请提醒删除),来看一下行家的意见:

芳总:

“很高兴又看到欣之老师回来了。还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哦。
其实对联的要求肯定自然从古至今存在,我们自己怎么创造得出来?不过是请各位老师们归纳出浅显易懂的几条,我们新学的人也学得规范些,‘不要坏了规矩’”。

欣之老师(工于诗画的资深作者,撰写过的对联作品,曾在权威的《中国楹联报》上发表):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是一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和句式特点,为弘扬国粹,我们应当遵守联律通则。……也极力支持芳版的建议。”
“……既然要写对联,就应该按对联的声律要求和句式特点进行创作,这是这类文学形式的规则,大家都遵守,国粹就可发扬光大。如果怕麻烦,抛弃应有的规则,随心所欲,久而久之,对联这种艺术形式就会变样甚至失传了。”
“是的,按‘联律通则’写对联,就可以使对联这种艺术的群众性、实用性,文学性和鉴赏性发扬光大,久盛不衰。”

4,特例不能代表一般。

在我们熟悉的例子中,会发现有许多特殊情况,他们除了在字数上遵守规则之外,几乎别的什么都不遵守,可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名对,举个人人皆知的名对儿:

“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

这是空头断尾的特殊形式的对联。这上下联无论你用什么标准去衡量,都难找到它们是合乎平仄相对的规律。可它是“名对儿”,因为它有它的特殊立意,是对当时的政府腐败把百姓搞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进行严厉的抨击!就是说它的政治意义非凡。

对联的特殊类型太多了,且大都突破对联规则。但共同点都是有特殊的意义的对联,因此还都是名联。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结论:“只要我们在立意上狠下功夫,别的,就什么都不必考虑了”。这个论断能成立吗?我以为是不能的。因为,特殊情况毕竟是特殊情况,它怎么能推翻一般的规则呢?如果这种想法能成立的话,那还会有什么历史的“成型规则”的存在吗?

我们这里写对联,大都是处在“起步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掌握点具有普遍意义的写对联的基础知识,而一味地想像名人那样不按规矩出牌,随心所欲地写对联,那是“走还没会就想学跑”,必定会欲速则不达的。

但是,怎么做,还是如前面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可以随意的,譬如你愿意把没有平仄或对仗的诗,也一定要冠上什么“律”或“绝”的话,那也是你的自由,你也可以为你的观点大声地去疾呼、去争鸣,没有谁愿意去干涉你的“自由”的!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