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雅韵 >> 谈诗论道 >> 笔记:近体诗的格式(22)——小议古诗的出律
    
  双击自动滚屏  
笔记:近体诗的格式(22)——小议古诗的出律

发表日期:2021年1月1日  出处:原创  作者:浮云  本页面已被访问 2588 次

 

笔记:近体诗的格式(22)

——小议古诗的出错

**************************

    失粘或失对,在唐诗中并不是绝对不允许的。


    《汉语诗律学》中的第十节 详细论述了“失对和失粘”的情况:


    10.1……首先我们须知,“对”和“粘”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 “粘”更居于不甚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粘的例子。“失对”和“失粘”的“失”字是后代的诗人说出来的,“失”是“不合格”的意思,而唐人并不把不对不粘的情形认为这样严重,因此有些诗论家并不叫做“失对”“失粘”,只称为“拗对”“拗粘”……


    失对的一例,如杜甫《忆弟》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


    10.3(二)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不相同,叫做失粘,失粘的例子颇多,例如:宋之问 《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巌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


    这里我们感觉到,古人在某一时间段,对粘对问题并不特别在意,失粘失对甚至被合法化,就是诗圣或者名家,都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客观地来思考一下这类问题,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前人对平仄的格式,前期并不是很明确的,就是说,在唐诗形成的早期,并没有什么“现成的”、来自现实之外的成型的格式规律。规律是在以后的写诗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古诗人是在他们的实践中“创造着”规律,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格式规律,我们则是把他们的格式规律,用条文的形式作出了归纳整理,定了下来。


    在唐代以前,自然没有早就存在着的格律诗的平仄格律,因而,唐人也就没办法都严格遵守这个格律来写诗了。至于哪些是遵守了的,哪些没有遵守,这就要具体诗具体分析了。


    写诗的时间的不同,而对现行规则遵守程度的不同;失粘、失对的在一定程度上的合法化;各种“特殊律句”和流行的“拗句”的存在;韵书的不统一;等等,都是形成了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出错了”的原因。而不是某个诗人个人的失误。


    古诗有出格律的地方,这问题应该历史地看,要客观、唯物、实事求是地看,更不能把顺序颠倒犯逻辑上的错误:


    写诗的时间在先,格式的形成在后,那用后来的格式,去衡量古人的作品的格式是否合格,这本身就是很荒唐的。


    我们猜测一下提出质疑的人的心态大概有下列三种情况:


    1,求知欲强,这是绝大多数的人,想在知识上求个究竟?这是大多数,应该得到鼓励。——这也才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意义。


    2,想给自己的不合格作品,找个借口,甚至证明它的合法性。这类人,不是很多。


    3,极个别的,竟想自立门户。譬如有人就明确地提出了写近体诗要遵守“炼意不炼格”的原则,即认为以内容为主,格式可以忽略,格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这实质就是否定了写近体诗要遵守一定的格式的必要性。


    我觉得,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应该给自己做一个恰当的定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点。我们和古人比起来,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学生应该向老师学习,而没资格和老师分庭抗礼,更没有自立门户的能力,——当然,谁都可以去“放”、去“争鸣”一下,但没有得到公认或权威的认可的时候,只能是自家的一己之见。这,如果是在自己的家里,那怎么膨胀、怎么自恋,都没有人管你,可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家,就什么都不是。


    若觉得现行的格式对自己有所束缚的话,可以不用,却没权力改变格式。如果想在公共的场合发表,那就得遵守公共场合的游戏规则,不能自己率性而行的。


    近体诗的格式,是近体诗的精髓。因为有了这些格式,才让它在诗歌中登上了顶峰。没有这个格式或者格式不完备的,都不是近体诗,也就没有了近体诗赋予它的那些光环。


    ——格式不完备的,就算能声嘶力竭地喊我这诗是近体诗,或者标榜我这诗的意境、思想性都特别高,但只要是格式不过关,就都不是“近体诗”,只能称为“新诗”。


    我们和古人的条件是不同的,古人是在标准、条件都不规范的情况下写诗,我们则是在什么都明确了的情况下写诗,我们没理由为自己的不合格的东西找任何借口,或为自己的出错开脱。


    我们研究古人的作品为什么会“有错”的意义,应该全部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古人的成就,进而继承和发展,绝对不是为了对古人的否定(就算你有特别充分的理由,证明了他们真的错了,那你又能得到什么?)。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放下架子,虚心地向古人学习,否则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进步,也不会有什么更大的成就。

笔记(23)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