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雅韵 >> 古韵诗苑 >> 关于韵书的选择(上)
    
  双击自动滚屏  
关于韵书的选择(上)

发表日期:2014年3月9日  出处:原创  作者:目不识钉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13 次


 

 

 

网友神侃录(22-上)

        ——关于韵书的选择

                    文、编:目不识钉

 

X:这次聊聊关于写诗用韵的知识好吗?

W:怎么你一下子想起这个内容来了?——听说你前几天搞了一节关于“排列组合”教学的公开课,反映很好,听课的人都感觉你的教学思路很有新意,是课改的新路子,我觉得你应该在这节课的总结上下下功夫才是,不要把精力总放在搞别的什么东西上啊!……

X:你说得对,学校也有这个意思,——我的确是在写总结。在我写总结的时候,忽然灵机一动,想“卖弄”一下,就是在总结的最后,准备用一首排律来结尾。可这问题就来了,首先遇到的是,我是用《平水韵》写呢?还是用《中华新韵》来写呢?

W:这不是什么问题啊!随便你用哪个都是可以的。你熟悉、喜欢用哪一个就用哪一个好了,这没有什么限制的!……

X:你不要抢话,等我说完啊!我觉得用《新韵》(即《中华新韵》,下同)写,这很方便,可有人会说我肤浅,用新韵、写旧诗,还有点不伦不类,也看不出什么程度来……——他们觉得只有用《平水韵》写诗,才是真学问、上讲究,用新韵写近体诗是上不了台面的……

可是用《平水韵》,我又觉得很别扭:写出来的东东,有时明明用《平水韵》的发音来读,是押韵的,可用标准音来读,就不押韵,这时会被人怀疑你出韵了;还有人会说你“装”,说你故作斯文,明明是现代的小青年,却故弄玄虚,用“老学究”的口吻去做古文……

这我就想不明白了,究竟应该怎样用韵书才能让大家都肯接受?——因为你在这方面接触得较多,所以我就想和你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W:哦!是这样啊,这倒是蛮有意思的事儿呢!其实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强调写古诗(这里指近体诗,下同)就得用旧韵,否则就不能称为是古诗。他们甚至认为,你连旧韵书都不懂,那有什么资格写古诗?还有人认为:现在往诗词杂志社投稿、参赛,多以《平水韵》为主流用韵,在诗稿中使用其它韵书时都须加以注明,否则将被判为出律,等等,就认为《平水韵》还是当前写诗用韵的主流。总之,这话里话外都有一种轻视甚或歧视用《新韵》写的古诗作品,……

           

 

这些观点到底对不对,我们现在就来交流交流。你先说说你怎么看,好吗?

X:我赞成用《新韵》,——我觉得他们说得不是很在理。

W:那为什么?尽管他们说的都是个人看法,但我们光说“不在理”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找一些权威的理论,有理有据地去分析这一问题的是与非。我认为,《新韵》本身就是这个权威的理论,就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依据。因此我觉得我们好好学习一下《新韵》是很必要的,

X:这怎么理解?《新韵》的地位就这么重要?这我以前还真的没意识到呢!

W:这就像字典,它是按拼音的顺序或部首的顺序编排的、规范字的发音和意义的一种工具书,它是来自官方、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和必须要遵循的东西。同样道理,韵书是按韵部编排、用来规范字的平仄或韵的工具书。《新韵》是韵书中的一部,尤其它是目前最新的韵书,是由中华诗词学会依据《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进行编纂,而在20055月颁布的。所以它和字典一样,有它官方的权威性,还因为它和现实的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也必然地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了这本韵书,我们就可以确定某个字的最切合实际的平仄和韵,所以它应该是我们写近体诗或填词的最重要依据。

 X:对了,这让我想起来过去你在帖中说过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要想能够交流得好,就必须对它们代表的意义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就是要有“共同语言”,这样才能彼此都能理解对方的意思,要不,各以各的发音和意义、自己说自己的,那就无法交流。例如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就是对语音规范的基础,字典就是你说的“规范字的发音和意义的”,韵书就是“规范字的平仄或韵的”。

《新韵》是最新的韵书,所以它就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W:是这样,你联想到的这个内容,虽然和我们要谈的话题稍微远了一点儿,可这却是说到了根本的源头上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就难谈到统一。《新韵》,就是现代关于字的平仄和韵的规范标准。我们写古诗,处处离不开平仄和韵,那不研究它怎么行?

X:关于韵书,我知道的就有好几种,像《平水韵》、《词林正韵》、《诗韵新编》,等等,它们各有千秋,你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强调《新韵》?

W:这个,简单说来就是我前面说的“《新韵》是韵书中的一部、尤其它是目前最新的韵书,……”的那段话。

  

要细说一点的话:首先,我们从韵书产生的必要性,来说。

我们都知道对平仄和韵的确定顺序是:先叫准字的读音(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的时候,还要由意义来确定),由读音来确定四声,再依据四声确定平仄、以读音确定韵部。可这问题就来了,怎么才能“叫准字的读音”呢?这个在表面上看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实际却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如某些汉字的读音,除了有时它是多音字之外(如“说”字,就有三种读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游说——shuì”和“说话——shūo”),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也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读音的混乱。而读音的混乱势必引起平仄和韵的混乱,那也就是写诗没有了一个准确的依据。为了减少这种混乱,就有了编制韵书的必要性。

 

其次,由这个思路让我们必然地能联想得到,这个读音的规定应该具有权威、实际、面宽、科学、精确、方便和易学等等特点,来说。

这是因为权威,才能被大家所承认或接受;因为实际,才能和当前的习惯相结合;因为面宽,才能大范围内得到统一;因为科学,才能具有更充分的合理性;因为精确,才能便于具体操作而减少分歧;因为方便和易学,才便于普及和应用,以利于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X:你是不是想用三段论式的逻辑来推理,你是在说,唯有具备这些条件的韵书才是好韵书(大前提),而《新韵》恰恰是具备这些条件的韵书(小前提),所以它就是最好的韵书(结论)?

W:总的思路是有点这个意思,我想把我的观点说得更理性、更客观一点儿,而不是出于个人兴趣的好恶,那没有充分的理由,是没有说服力的。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比较来得出结论吧:

你前面提到了你知道的《平水韵》、《词林正韵》、《诗韵新编》等韵书,其实历史上各个朝代几乎都有韵书,如《切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佩文诗韵》等等。我们不必去一个一个地分析比较,只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两本韵书进行比较就可以了。例如在古韵书中取距现代最近的、影响最大的《平水韵》,同样,在新韵书中自然得取《新韵》了,因为它是最新出版的韵书。

 
 

W:以下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讨论。先说权威性、实际性等的比较:

资料记载:《平水韵》,原本是南宋平水刘渊编写的,原书已佚失。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是在原书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把原《平水韵》的一百零七韵合并为一百零六韵之后,而编写的,书名原本叫《平水新刊韵略》,在后来通行的时候,把它简称之为《平水韵》了。这就由于它所处的时代久远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它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平水韵》有的分韵是方言,譬如其中的入声字就是。入声字在《平水韵》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那个时代和有些地方有入声的发音,所以那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入声,在那时构成了汉语的四声之一。可是就是这样,入声在南宋的时候,也不是全国都能读出来的。在现在,人们都是在说普通话。入声字,现代的人是没有几个人能读出来的。因为普通话中的读音,没有入声,所以,新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X:这就使得它的权威性受到了影响,这因为它有地方读音的成分,所以有覆盖面受限的缺点;也因为不是官方文件,这就难以统一和难有一定的强制性。

而《新韵》则不同,它在“前言”中就指出:

 

“《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现将《简表》正式公布试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的几个问题:

 1,颁布的时间是20055月,这是最新版本的韵书。因此它是距现代作者最近的、最具时代感的韵书。

 2,颁布的单位是“中华诗词学会”,——这虽然不是什么红头文件,不具备行政命令的强制性,但这个颁布者,却是代表最高诗词研究领域的学术团体,即在这个领域中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

 3,诗词学会是在对“两表”“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这表明这个韵书,是集体的研究成果,并不是某个个人的观点或意见,因此它体现了专家们的集体的智慧。

4,前言中还表示了这韵书是应《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的要求,要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显示了它是社会发展、声韵改革的需要,它的基础是“普通话”。这说明了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普遍的适用性,既反映了时代特点,又覆盖了全国……

 

 W:呵呵,看来你对《新韵》并不生疏啊!聊起来1234ABCD,……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X:岂敢?我是在您的要“好好学习一下《新韵》”的指示之下,我这里临时现下载了一部《中华新韵》,现在就是边学习边和你讨论呢!怎敢谈“不生疏”啊?

——从以上我们对《平水韵》和《新韵》的比较中,可以认为,《新韵》在当代来说,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W:好,关于“权威性”好像已经差不多了,这里面实际也包括了“实际”“面宽”的部分内容了,就拿我们全国都在推广说普通话、新华字典也以普通话的发音来注音来说,你再要求用《平水韵》中那些方言、入声来写诗,这就是不符合现实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了。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谈谈“实际”的问题。

我们知道写诗词、写曲赋,甚至写顺口溜、快板书等等一切韵文,都要讲究“合辙押韵”,那这个“合辙押韵”的实质是什么?

 X:是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呗!

 W:是啊,是顺口顺耳,或者说文采一点,是节奏感鲜明与音韵和谐铿锵的美,这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的。可这顺口顺耳也好,或节奏感鲜明与音韵和谐铿锵的美也好,归根结蒂,是“读”出来的,而不是硬性规定出来的。过去的诗词,是用当时的韵书写出来的,用当时韵书的读音去读,这诗是“合辙押韵”的,听起来很舒服。可是,同样是这首诗,我们用普通话的读音去读,发现它就不“合辙押韵”了,听起来很别扭,那种美感已经荡然无存了。

既然骨子里押韵或顺口或美感,都是读出来的。如果你读不出来押韵,那就算从文字上是写得再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甚至是符合得天衣无缝丝毫不差,那也谈不上有什么美感了。诗固然有“看”的价值、允许从其形式上的美来欣赏,但毫无疑问,诗歌的美主要的还应该是在“歌中”、在“朗诵”中体现的。只能在“看”中欣赏,而不能在“歌”、在“诵”中读出韵律美的诗,就和其它文体的文章等同了,那也就失去了写诗的根本目的了。

X:诗歌的本质的东西是韵律美,而不在于是不是用回车键把文章断开成若干行。我觉得那些没有韵的诗,应该不能称为诗,至少是不完美的诗……

W:别打岔!那是另外的话题。听我往下说:

前面说过,现代的人很少有人能读出《平水韵》中的那些入声字,——就是用《平水韵》写诗的人,也不例外。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读者要会读出这些入声字、而得出合辙押韵的效果呢?没有理由。那么,我们应该为了满足《平水韵》的要求而写不“押韵”的诗呢?还是应该为了满足押韵而用《新韵》呢?(均指用现代的读音标准)答案显然是后者。因为读起来是押韵的,这才是目的。——这里说明了写诗用《新韵》——它是符合当代人们读音习惯的韵书,因此才是“符合现实的实际情况”的。我想《新韵》确定的原则中有“倡今知古”,不能是没有这方面因素的吧?

至于“面宽”的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平水韵》有地方读音的入声,这适用的范围自然受地域的限制,就是在过去也是一样。而《新韵》适用于全国,那当然是《平水韵》所无法比的了。——这是它应用范围的“宽”,还有它是“宽韵”。106韵被合并为14韵,这很自然的是每韵容纳的字量大幅度的增加,作者可以有很充分的选择余地,以至于可以取消在首句允许用邻韵的一说,同时,韵宽了,这就利于精确表达思想,也减少了出韵的几率。

其实《平水韵》在一些韵部的规定上,是不合理的,譬如在你的诗作中,用“东、同、工、松”四字押韵,按正常读音,显然没有问题,可是用《平水韵》来衡量,却出韵了,因为“同东工”是“一东”韵,而“松”是“二冬”韵(见下面引用的相关内容)。《新韵》中,把它们合并为一个“十一庚”韵,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新韵》对韵部的规定更为合理。

 

            

 

关于是权威、实际和面宽的话题就先聊到这儿。下面接着来讨论关于“科学”、“精确”的比较。

 
 
 X:还是我来说,因为我手头有《新韵》,我可以照本来分析。
《新韵》中说:
 
“对于这个简表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向读者做一简要的说明。
 1,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支齐姑。
 2,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
 3,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4,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唉,这文件说得可太清楚了!
 
 W:是的,请你接着做一下具体分析,
 
 X:好。我以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是谓科学;逻辑严谨,准确无误,是谓精确。那么按照这四个原则划分汉字所属的韵部,无异是十分科学而精确的了。
 
 既然平仄和韵的形成的顺序是:读音——四声——平仄;读音——韵部。那么读音是第一位要确定的,《新韵》中规定“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这就有了统一、规范的标准,排除了一切地方的读音。也就为《新韵》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韵部,《新韵》从“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的实际情况出发,统一规定为“同身同韵”,“韵身”的概念是有着严格定义的,这就让某字为某韵变得异常明确而不会产生歧义。
 
 在平仄上,《新韵》中规定“只分平仄,不辨入声”,即把《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合并到新四声的各声中,多音字的平仄确定原则是“音随意定,韵依音归”。这种对平仄的界定,是简而明、精而准的界定。
 
 这就把平仄和韵的确定,形成了规律和严密的理论,使之变得科学实用,而更具指导和推广的意义——
  
 W:可这些优点在《平水韵》中大都是不具备的。那里面的一些规定,基本是没规律可循的。就连专门研究汉语诗律的专家王力教授,都说在《平水韵》中“关于某字归某韵,现在除了硬记之外,没有妥善的办法可以知道。”(《汉语诗律学》434-2),可见这对于我们普通爱好者来说,如果依《平水韵》为标准,想掌握字的平仄或韵的归属,那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也就让它的应用变得十分麻烦(因为没有几个人能把《平水韵》的全文背下来),除非你随身总是带着一部《平水韵》的韵书,或者你总能上网、随时能登录网络中的对诗是否合律的“在线检测”网站,否则,就没有把握确定自己写的诗是否合律。
 
 X:要我看那“在线检测”也未必总可靠。我就试过,有的诗分明合律,因为我在其中用了“救”,譬如五言中的“平平仄仄平”式句(包括“仄仄平平仄仄平”式七言句,即B式句),我写成了“仄平平仄平”(否则就犯“孤平”了。《汉语诗律学》说:这是在B式的句子里,头节的前字该平而用了仄出现的拗,这是必须救的拗,要不,就犯“孤平”。救的方法是本句自救,且必须用把腹节的前字由仄改为平的方法来救。——对于出现了“拗”的句子,只要“救”了,就不为病),可是我把这首诗输入到软件中进行检测,结果被判为出错:它认为这个句子的第1字应为平。这表明,软件中没有考虑有拗救的情况。
 
 W:你提到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软件对多音字在具体的句中的平仄判断不了,如“为”字,本来有阳平(一分为二、有所作为……)和去声(为人作嫁、为虎作伥)两个读音,可是在诗句中要是这样的字的平仄分明用错了,软件却可以通过,因为它没有“音随意定”的识别能力。这就会产生误判:对的,给判错了,错的,却给判为对的了,
 
 X:你的话提醒我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近体诗还允许有两种特殊的格式,在那里,“二、四、六”也不分明了,这样的诗在在线检测的软件中,是绝对不能通过的。所以靠软件来检测是很不可靠的!
  
 W:好了,不说这个了,再说下去,我们就都跑了题了——你接着前面的话题继续说。
 
 X:前面说的是,用《平水韵》写的诗,如果手头上没有《平水韵》的韵书,就很难对诗作的是否合律作出准确的判断,真的是这样啊!就拿《平水韵》中的“上平一东二冬”来说,在我们现在看来分明是一个韵部的内容,可是在这里就硬是把它们分成了两个韵:
 
 “上平,一东”中包括有:“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抡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上平,二冬”中包括有:“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为什么应该这样?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规律?我们是找不到的,只能认为是韵书作者对这些字韵的归属作出的硬性规定。像这样的韵书,对于现代人写诗,实质上只能是起到制造麻烦、增加束缚的作用,而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W:可《新韵》就不是这样。
 
 字的读音,有《新华字典》为依据。作者只需要对汉字的读音,读的是标准音,又能正确理解其意义,那它的平仄和韵,就唯一的被定了下来。那写出的诗词是否合律,也就十分明显了,这时我们手头不再需要有韵书,也不必上网来检测。唯一需要的,仅仅是你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对字义的理解得正确,就足够了。
 
 《新韵》中,对韵部的弃繁就简,把《平水韵》中的106韵或《诗韵新编》中的1813辙,统一规定为14个韵部,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它科学地合并了某些本来就应该是一个韵部的不同韵部,如《平水韵》中分的“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从而大大简化了韵部的分类。这14韵即:“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支齐姑”。为了便于记忆,又用两句七言韵语“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来代表14个韵部,它们依次对应“庚麻支波开文微,尤姑唐豪皆齐寒”,
 
 X:这就像金庸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来代表他的小说一样,记起来既省劲儿又有趣儿,可见这比起那106韵可好记多了。用《新韵》写诗,也不用带一本《新韵》,更不用随时带着“笔记本”去上网检测了。
  
 W:《新韵》既科学、精确,又方便、实用,这就是它的最大的优点,这方面也是《平水韵》最大的不足。我们通过这一简单比较之后,那用哪部韵书更好的结论,应该已经出来了——
 
 


 X:是啊!“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经过这一比,现在心里可清楚多了,也比较有底了。——这里我忽然觉得应该接受的一个教训是,无论搞点什么,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是不好的,我过去对《新韵》并没仔细琢磨过,想不到和你在一起进行这一番学习之后,这收获真的很大。我现在想:论年龄和文化程度,我们基本上是一样的,可是你在这方面,几乎都是可以给我当老师了!或许这就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和一个普通人的不同之处罢。我多次说过,你严谨、较真,勤奋、求实,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是一位做人师的良材;又善于分析、思考,对事物有一种穷追不舍、不研究透,绝不放手的钻研精神,是一块做学问的好料。而这些,恰恰都是我所缺少的,所以真佩服你、羡慕你,以后要多多向你学习才是——

W:又来了!你说你“酸不酸”?——你还是少来世俗的那一套,少恭维我!要不,以后你就别想能和我再聊这些内容了。其实你也有一套呢!譬如你总能不失时机地找个理由就“忽悠”别人一通,这种不动声色、不着痕迹的“拍”的功夫,也真能让人防不胜防呢!——许多爱虚荣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就着了你的“道”儿,从而自命不凡,开始沾沾自喜、自我欣赏起来,并认为你是一个“大大的好”的“知音”人,这也很不简单啊!——可谁知你心里卖的是哪一葫芦的药,我可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X:呵呵,多谢“理解”和“高看”!可你是不是被别人嘲笑怕了,就把来自周围的一切称赞,都当成了是有恶意的成分?是的,也难怪你,现在世道变了,虚伪、夸张,谄媚、势利,和圆滑、世故的人,太多了,可我还没堕落到那个程度吧?你不要草木皆兵啊!其实我并不像你所想象得那样坏,我“漂洋”你的成分,那只有很少的、很小的、一小不丁点儿的部分,那是调侃。而绝大多数的则都是真心和佩服,你可不要曲解我那一颗既虔诚、又崇拜,赞美人不怕下重注、谈长处不吝惜笔墨的,一颗善良的既懂得尊重、又富爱护的心哪!要知道,好狗是不咬吕洞宾的……

 

W:行了行了,少贫嘴吧,这空气儿也就调节到这为止吧!还是接着说正事儿,

 

X:好的。现在,我对该用什么韵书写古诗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可这时我倒有了一个新问题,就是让我们用新韵,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我们学的、讲的都是普通话。可那些“老学究”们怎么办?他们中间有些人没学普通话,用的还是方言,有的,甚至连拉丁文的注音符号都不认识,那让他们用《新韵》是不是也有点难为了他们?

 

 W:你的问题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在《新韵》的制订中,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解决的措施是在第5条原则“与旧韵书的关系”中提出的,即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X:请说细点。

 

 W:这是一个既宽容又极具分寸的原则。它不但照顾到了新老作者、新旧韵书的衔接,不割断历史,而且明确表示了对新老韵书的态度,有鲜明的导向意义。

 

倡今知古,双轨并行;”这旗帜鲜明,是提倡用《新韵》,但《新韵》和《平水韵》等旧韵可以“并行”,允许同时使用。这里没有强调必须用哪个韵书,也没有暗示《平水韵》依然是用韵的主流韵书。用哪个,听凭作者的习惯或兴趣。“知”是“知道”,不是“掌握”,“知古”,对于新作者,是了解旧韵书的情况就够了,这是要我们能够会欣赏用旧韵写的古诗,如果有特殊兴趣,也可以用旧韵写古诗。

今不妨古,宽不碍严”这是进一步阐明新旧韵书的关系,虽然提倡用新韵,而且新韵是“宽韵”,有很多优越性,但不妨碍某些作者用旧韵或用更严的其它韵书,

 

 X:这“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在“不妨古,不碍严”上,是很清楚的了,可是反过来,就是“古是不是妨今”、“严是不是碍宽”呢?

 

 W: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既然是“倡今知古”,那“今”(新韵)的第一位的地位,已经被确定了,这就不会有“古妨今”或“严碍宽”这种情况的存在了;倒过来说,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那还制订《新韵》干什么?干脆就明确规定,写古诗一律用旧韵算了,而且这旧韵还不光是《平水韵》,还有《广韵》《集韵》《切韵》等等,等等。

 

事实上,文化也和社会一样,是在不停地发展、进步着,旧的东西,总是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地显现出它的落后而被否定;新的东西,则因为它的先进而被提倡,而逐渐代替旧的东西。“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违抗不了的。《新韵》的出台,正是顺应了这个规律的表现,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韵》必定会逐渐、到完全取代旧韵书的,以至于用旧韵写古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会变成为一种古董,有珍藏、欣赏的价值,却没有学习、应用的价值。继承是为了发展,学古是为了今用,复古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X:噢,明白了!这就是说这第5条原则,给作者在用韵书的选择上,提供了自由到几乎是没有限制的空间。你用什么韵书写诗,可以凭你自己的兴趣,没有是非或对错之分,也没有谁高档、谁低等之分了。既然喜欢用旧韵书的人照样可以用旧韵写古诗,那我替“学究们”的担心,也是多余的了。

这里我还想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这条原则的确定,还有充分考虑了历史的连续性,为了缓解新旧交替的矛盾,而给旧韵向新韵的过渡留下了一定时间和空间,以达到缓冲的目的,因而没有用一刀切的办法,立刻就完全否定旧韵呢?

 

 W:这应该是的,换句话说,这《新韵》的制定,实际也是一种“暂时”的措施,从“……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段话中,也对这个意思不无流露。那就是说在《新韵》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在条件成熟了的时候,还会有更新的、更完善的“新”韵出台的,那时现在的这个《新韵》也会成为旧韵而被淘汰了。因为发展、进步总是硬道理嘛!

 

(待续)             (始发于:2011-11-26)

 



    动画左下角有控制按钮,读者可根据兴趣进行调节;左侧还有歌曲选择滑块,读者亦可从中选出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播放(包括13首歌曲)。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谊之长玉
发表人邮件:448083090@qq.com发表时间:2014-3-9 19:24:00
懂行道的看门道,不懂行道的看热闹,大家在一起边欣赏、边学习,关键是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生活充实、心情舒畅就好!
发表人:遥远的思念
发表人邮件:www.huisawowin@163.com发表时间:2014-3-9 13:32:00
我也不懂诗道,但我喜欢看热闹。虽不懂,但爱看、爱读、爱听,当然也爱写了。
发表人:落花飞雪
发表人邮件:feixue@163.com发表时间:2014-3-9 11:27:00
认真学习中!
发表人:温情无忌
发表人邮件:dahua8888888@163.com发表时间:2014-3-9 6:42:00
近日诸位大家谈诗论道,使得诗词版块更加全面均衡,对各位诗友大有裨益。甚喜。无忌不通诗道,仅能说句辛苦、谢谢。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