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情怀 >> 情感人生 >> 辅导 思考(4)
    
  双击自动滚屏  
辅导 思考(4)

发表日期:2017年11月26日  出处:原创  作者:瞎掰  本页面已被访问 1757 次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辅导 思考(4) 

文、编:吴忧

(紧接前帖)他就读于家乡的一所计算机职业学校,四月份,为了“赢得同伴们的尊敬和羡慕”他在自己的卧室里用自己那台便宜的杂牌电脑,从一个黑客网站下载了某种基础的病毒代码,然后开始加入成串的新代码,完成后,全部内容只有15屏长。之后,——很可能是在他18岁生日的那天晚上,也就是429日,他把病毒送上了英特网,于是,就造成了全球电脑的一场大劫难。

“令人惊讶的还不只是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就能用一台便宜的计算机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据雅尚的IT老师说,他甚至算不上是个计算机天才。‘他在学校表现很好,成绩也不错,是个计算机迷,’IT老师于尔根·阿尔登笑着说。‘但他算不上出类拔萃,班里有些学生比他更优秀。’”

这消息更应该让我们深思,甚至震惊!18岁,是一个刚上大学的年龄;计算机职业学校,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为了“赢得同伴们的尊敬和羡慕”,是一个孩子的稚气和很天真的目的;……就让他在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上,有了这样的水平和“杰作”。这是什么原因?是社会制度吗?不是,德国不过是二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并不算先进;是他的天分特别高吗?不是,如他的老师所说,‘他算不上出类拔萃,班里有些学生比他更优秀’。再者,我们也可以想像得到,在职业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在我国,那是连最差的大学都上不去的“漏”;那里的老师的水平也是极其有限的,否则,为什么没去高校任教?那他还有什么可优越的资本?我们能想到的,只能是学校课程的设置了。一所职业学校,居然能培养出这样顶尖的计算机人才,证明了学校设置的功课内容的先进、实用和集中。

这就是我们的不足或落后。我们的学校和他们的学校比起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能不为之汗颜呢?!就我们数学系的大学生,所学过的什么数分,什么复变函数,什么微分拓扑,还有什么哲、什么论,……为学这些东西,他们付出了不少的精力,可是到现在也没感觉到它们在我们的工作上有过什么应用,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后,参加的都是普通的工作,很少是从事数学科研的人。记得好像是数学家——是杨乐还是张广厚说过:就是综合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的高材生,如果想搞数学研究,达到陈景润的程度,那就像骑自行车去登月球一样的不可能。像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在世界上,要几十年、甚至要上世纪,能出现一个,就很不错的了……这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我们这样培养人才是很不上算的事儿,就像用花几万元每平米买的楼房,却用来存放一些用过的包装泡沫塑料,说是这些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一样,这,成本太高,太浪费了!因为许多时候这些东西根本就是用不上的。所以和德国的职业学校相比,感觉我们的学校学的东西太求全求洋,却脱离实际,有的认真说来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就是我们专门学计算机专业的大本毕业生,也没有几个能设计出能有效攻瘫敌国的电脑系统的吧?可人家雅尚做到了,还居然是那么轻松,就像是在玩游戏一样。

所以我们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作一下彻底的改革了:去粗取精、弃繁就简,真正能做到与时俱进、能适应社会当前的形势和需要,能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不是总是觉得这是系统工程,是积重难返,非少数人力所能及,……于是,知难而退,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想,百年大计,千秋功业,我寿几何?何苦受命于危,担此重任?所以对此改革无比消极,天天秀于口,事事无真心,那这不足何时能得以补足?这落后又何日可跃为先进?

再思考一个和学生就业有关的问题,这同样是关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学校类型的比例是不是需要调整,和是不是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让家长更新观念的问题。

住院治病期间,和一位同室病友闲聊,——他是一个建筑行业的木工、在工作中不慎受伤的患者。在言及打工的人的报酬的时候,他说,“现在像我们这样的木工和瓦工技工,收入是不错的,而且很缺。一个好木匠、瓦匠,每天可收入200300元,甚至400元,这主要取决于你的技术的高低和完成任务量的多少,但最少都能在200元以上,这是肯定的。在拆迁如此盛行的时代,建筑工地,现在最缺的是木工、瓦工和焊工,老板为了招到好的技工,现在是不惜花大价钱的。”

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是一个紧俏的职业,我觉得,这绝不仅仅是缘于全国的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搞大规模的拆迁的需要,远在五六年前,当时的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就说过:“经济越活跃、越发达,……技术工人就越值钱、越吃香。”这是那时他对市场用工需求理性的预测,这预测已经被近几年来的大量事实所证实。据说,前几年某大城市就有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该市从国外引进了一台先进的数控机床,想从国内招聘一名技工,进行管理,可是在全国的各大城市的在岗或下岗的工人中,都没有一人应聘,最后迫不得已,竟从日本用几十万的高薪招来了一名技工。这例子让人咂舌,这千载难逢的‘肥缺’,竟落到了小鬼子的手里,难道泱泱的大中国,就找不出这样的一个人才?可遗憾也好,惋惜也好,事实就是这样的残酷。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样的艰难,而这类人才却这样奇缺、竟多方求之而不可得?

这一,是不是各类学校的比例不适当,而对这类人才培训的路子太窄造成的?现在的情况是进行综合教育的大中小学,遍地开花,比比皆是,可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是面面俱到的基础知识;能讲点基本操作技术的中专或职业学校,寥寥无几,——就是这寥寥无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中,也只能是培养出一些靠体力劳动的工人。就是说从学校类型的安排上,有点断档。而现代的技术工人,应该是既有实际的操作能力的车、钳、铆、锻、焊等,又有电子、电脑、电器自动化控制的理论的复合人才,人们把他们称之为“灰领”。可这,又有了一个青黄不接,就是老一代的技术工人,就是有七级、八级,也不具备现代的电子理论,而且多半老了,下岗的下岗,退休的退休,他们现学电子知识已经来不及了;现代的大学生们呢?相关电子理论是有了一些(但也只是“通”,远远谈不上“精”),可是他们没有老技工的实践能力。使得他们这两类人都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这让我们看到,没有一定规模的专门培训“灰领”的人的学校,这就注定了这类人才很难出的局面。

这二,是不是家长和学生的观念跟不上去,轻视做技术工人,而不肯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和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造成的?我觉得,是应该有这方面的因素的。在历史上“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形成了一种顽固的、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势力。在现代,它则延伸成为“学历一边倒”的颠扑不破的理念。在过去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特别是农民们,认为上了大学就是有了工作,就是逃出了农村,就是有了“铁饭碗”。也就是说,上了大学就是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当白领、坐办公室,……所以他们就是拚命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大学,没有人想让他们上技校,当技工,参加体力劳动。不信,随便问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愿意孩子上大学还是上技校,家长无一例外会选择前者,因为无论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大学毕业生都比普通工人要强。——这也给不办这类学校提供了理由,既然没有需求,那办也办不起来。——这是即将过去的情况。

如今的现实是,每年有五六百万大学生毕业,而能安排他们就业岗位很少;可高级技工却高薪难觅。这向我们显示出了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表明“唯学历论”已经过时,再墨守或坚持下去,就会因脱离了市场的客观需求,而必然会受到经济规律的严厉惩罚,这时我们受到的种种损失,就是必然的了。

(待续)

 

    

:这里把"学而优则仕"理解为"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的意思。非其正解。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水中梦荷
发表人邮件:471121857@qq.com发表时间:2014-4-2 0:05:00
使我想到一个事实:很多单位发现,真正的中坚力量是原来我们那个年代的中专生而不是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
发表人:nancy
发表人邮件:www.huisawowin@163.com发表时间:2014-3-31 9:50:00
说的很在理:只要用人单位能够坚持做到“不唯学历论”,人们的观点能够真正转变过来,不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就好办了。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