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世相杂谈 >> 浅谈引导学生鉴赏古诗(冀中汉)
    
  双击自动滚屏  
浅谈引导学生鉴赏古诗(冀中汉)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0日  出处:原创  作者:冀中汉  本页面已被访问 3492 次


浅谈引导学生鉴赏

古       诗

                 

            原创:冀中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古传诵的古典诗歌是先贤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凡华夏之脉、炎黄子孙,无不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受其永恒光辉之照耀。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几十首历代优秀诗人的诗作,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古诗深邃优美的意境,品味古诗形象精练的语言,领略古诗和谐自然的韵律,以陶冶学生的自身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呢?笔者认为有三点不可忽视。

 

 

 

一、知其人,论其世。

 诗,作为抒情言志的精神产品,其创作与诗人的生活思想、为人处世以及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观点。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其友也。”(《孟子万章下》)。意思是说,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身世、阅历、思想感情的不同,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以及审美理想也就不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就是典型的一例。《诗并序》约写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引导学生鉴赏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军阀混战、政权频繁更替,人民深受兵燹之祸而厌恶战乱,渴望安居乐业的背景以及作者不满于政治黑暗的现状,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就会水到渠成、豁然开朗。

诗是社会生活形象生动的反映,当然也是诗人抒发志向、宣泄情感的放言。鲁迅先生曾说过:“不过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其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先生这里所说的“文”,其实泛指一切文学作品。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般人都认为是爱情诗的经典之作。其实联系李商隐少有大志而终身不得志的一生来看,这首诗实乃感遇之作。李十九岁时以文出仕,二十五岁中进士,但一直到死,也不过短时间做过校书郎、县尉等之类的小官,长期沉沦幕府,寄人篱下。“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已将老至也;落句其屈子《远游》之思乎?”(何焯《李义山诗集集注》)。李商隐生活在大唐帝国江河日下、日薄西山的时代,但仍怀有“欲回天地”,拯危济世的宏伟理想。“春蚕到死”,比喻目的不能达到死不甘心。“蓬山近”一句,则指自己身居离翰林院不远,希望令狐陶提携举荐。虽他很难相见,但缠绵之情,到死方了。纵观全诗,李商隐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把他怀才不遇、忧郁感伤的种种复杂心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鉴赏古诗,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别是创作诗歌时所处的具体环境,特定的思想经历,才能摸清其诗曲折委婉的奥妙。

  

 

二、披文以入情

语言是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古诗大都语言高度精练,要想理解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弄懂诗的语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切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披文”就是解读语言的过程;“入情”既包括了解诗人表达的情思,又包括鉴赏者的情动。因此,引导学生对古诗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意境、神韵等进行感受、理解、玩味,这样才能得到一种愉悦的审美享受。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并且说这“是最基本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描写了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老诗人还是想到为国戍边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激昂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随着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的感情也与八百年前的陆游及其所描绘的驰骋边疆的杀敌场面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而使学生的爱国情感也得到了愉悦的升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历来传诵的赠别之作,引导学生鉴赏此诗,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背诵。通过诵读使学生了解该诗语言文字的涵义,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经过阅读、感受、品味和分析,我们归结出该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友人杜少府的深情劝慰和鼓励;二是王勃此时中进士不久,正是积极奋发,对前途充满憧憬的时候,诗中表现了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补充和丰富,进行再创造,回想自己是否有过伤离别恨——与亲人、与同学、与朋友。面对别离,是悲悲切切、缠绵悱恻,还是像诗人那样豪情满怀“天涯若比邻”?通过引导,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重新获得曾经历过的情感体验的快乐和悲愁,从而随着作品的喜而喜、悲而悲。

 

 

 

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作家观察和体验人生的方法。他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雅致。”。王国维先生这段话虽然说的是创造,但完全符合诗歌鉴赏的原则。

“入乎其内”,就是要深入诗歌的内部。鉴赏诗歌,不仅要了然句意脉络,更要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诗歌的情境与氛围,进而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把握。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引导学生鉴赏该诗,首先是吟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其背景,搞清内容和诗意,然后诱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境。学生们说,他们就是孟浩然,到美丽淳朴的山村,与朋友聊天饮酒吃农家饭,真是悠哉美哉,好不快活。

“出乎其外”就是从诗歌的内部走出来,进行整体性的品味和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最终完成鉴赏的过程。“出乎其外”就是引导学生不要一味沉浸在想象的诗歌境界中,在进行了一番情感体验后,要与想象中的境界拉开一定的距离,对诗歌的整体性评判,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李白和杜甫的诗在所有入选语文课本的诗人诗作中是最多的,当学生学习了一些李诗和杜诗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两位大诗人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鉴赏,从而评判出前者的风格是“飘逸浪漫”,后者的风格则是“沉郁顿挫”。就是对不同时代的诗人诗作,也应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以探索作品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文艺鉴赏,尤其是古诗鉴赏,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最大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途径。笔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归纳成文,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教。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mhyx
发表人邮件:zheng@nbu.edu.cn发表时间:2007-8-24 8:10:00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怕是诗歌文学鉴赏的最高境界了!品读了,谢谢
发表人:寒玉
发表人邮件:qinghui4939@163.com发表时间:2007-8-5 19:49:00
读孺子牛大哥的文论如同听专家上了一课!却是感触深刻!古诗鉴赏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在语文教学中也一直是众人讨论的主题,但是要讲好古诗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谢谢您的归纳总结!谢谢你的指导!受益匪浅!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