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生活杂感 >> 我的老师(冀中汉)
    
  双击自动滚屏  
我的老师(冀中汉)

发表日期:2008年2月16日  出处:原创  作者:冀中汉  本页面已被访问 2381 次

“往事悠悠”系列之二:

我的老师

作者:冀中汉

 

 

从开蒙到大学,再到后来的进修,我受教的老师有几十个。这些老师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性格不同,教法迥异,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高身正,传道授业解惑。虽然他们教导我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教给了我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使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机智勇敢地披荆斩棘,奋力前进。

我的启老师是王倩老师,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教师。她从抗日战争初期就当小学老师,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在祖国的乡村教苑,辛勤耕耘了大半辈子。她的哥哥是三十年代延安抗大毕业的老革命,解放后曾在国务院某部担任领导职务。

1968年仲秋的某一天,我背着母亲亲手给我缝制的小书包,拿着小板凳,在我姐姐的牵领下,来到我们镇的小学。在一间教室的门口,我看到一位白净文雅、慈眉善目的中年女教师,站在那里,迎接着前来报到的孩子们。姐姐叫了声“王老师”,王老师亲切地对姐姐说:“来了,欢迎你,小朋友!快到教室坐吧。”。姐姐把我领到教室里就走了。

当几十个孩子都坐到了教室里,老师走了进来。她站在讲台上,对我们大家说:“小朋友们好!欢迎你们来学校读书。我姓王,是你们的班主任,教你们语文课,以后咱们就在一起学习了。你们有什么事,就找我,给我说。”。听着象妈妈一样的亲切话语,我的心里温暖极了。老师走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俯下身子,一个一个地询问我们的名字和年龄。然后,按个子的高矮,给我们分了座位,又把《语文》、《算术》两本书亲手送到我们每个人的课桌上。

在那个非常的年代,学生们读书也是非常的。我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不象现在,是拼音和汉字,而是一句时髦口号:“毛主席万岁!”。后面的课文也都是口号和语录。除了教授课本的内容之外,老师还偷偷地教我们汉语拼音。时间不长,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掌握了汉语拼音,为我们以后的阅读查字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也教我们怎么做人。在我们班里有个同学叫孙振峰,人很聪明,就是整天涂噜大鼻涕。好多同学们都不搭理他,有的还骂他打他。老师每次看见振峰涂噜鼻涕,总是拿出自己的手绢给他擦干净,还耐心教育那些歧视和欺负振峰的同学。对振峰,不仅给他擦鼻涕,还鼓励他讲卫生,努力学习。后来振峰考上了师范,做了教师,听说现在还当上了校长。我们班里还有一个叫“毛三”的同学(大名已忘,只记得小名),其父原是山西某地的铁路局干部,在文革中被迫害而死,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实在是生活不了了,只好带着孩子们回到老家,被迫改嫁给一个老光棍汉。对中途而来到我班的、操着山西口音的毛三,老师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以至多年后,当了火车站长的毛三,一提起老师,总是感动得泪水涟涟(一个同学告诉我的)。

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三年,但给我的关爱和教益,是巨大和无穷的。现在,我也做了多年的教师,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的哥哥和姐姐,也都曾受教于王老师,他们对老师的感情一点都不逊于我。八十年代初,我的表姐嫁给了老师的二儿子,我们家与王老师家也成了亲戚,但我们全家人都依然以“老师”称呼她老人家。2006年春,我到河北出差,专门到县城看望了老师。当我看到年近九旬的老师精神矍铄,身体健康,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中学时期的老师,可能是因为各种运动的折磨,大都循规蹈矩,紧跟形势。这也难怪,文革都好几年了,可政治运动仍然是一个接一个,把人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什么“批林批孔”,什么“反回潮”,什么“黄帅日记”,什么“马振扶中学事件”,什么“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什么“反击右倾翻案风”。如此频繁的政治风暴,吹打得老师们心惊肉跳,亦步亦趋。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实在是没有意思极了。我呢?倒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津津有味的阅读了不少文学名著,时文报纸杂志。所以,这一时期的老师虽然不少,但没有几个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高中时的班主任尹红艳老师与我相交甚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老师是工农兵大学生,学中文的,我高中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她个子高高的,脸庞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声音甜甜的。脖子上经常围着一条红纱巾,映衬的脸蛋也是红红的。当时,她大约二十四五岁,好象也没有对象。老师之所以喜欢我,我想大概是由于我比一般的同学读的书多点罢,也可能是我的作文不错。总之,每次朗读课文和出黑板报,她都首先叫我。

当时,上高中的学生都是跑校。我家离学校有六七里地,我每天骑自行车上学。遇上下雨下雪,就带点干粮,中午就不回家了。有好几次,老师专门给我打好饭,叫我到她宿舍去吃饭。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没有回家,我怕别人说闲话,所以都没有去。但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去她的办公室或宿舍,因为她找我谈话或者我找她借书。有一次,我们俩在她的宿舍谈起了《红楼梦》,为宝玉应该喜欢谁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谁也没有说服谁。

晚上,回到家里,吃完饭,我坐在我的书桌前,不知不觉的想起了白天与老师的争论。突然,一个念头涌到了我的心头:将来,我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象老师这样才貌双全的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找着。这是深藏在我心中多年的一个秘密,现在说出来,作为一个笑话。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那时,我刚上高中一年多,老师鼓励我参加高考。我说:“我哪行啊?那么多人考试,我根本考不上。”她说:“试试嘛。考上就走;考不上就算演习一下嘛。”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我终于下了决心:试试!试试的结果还真的考上了。不过不是大学,是中专。“中专也上。以后再上大学嘛。你这么年轻,有的是机会。” 老师知道后对我说。家里也同意我去上。这样,我比我的同学早上了几年的班。

在上学和上班后的那几年,每到假期,我都会去看望老师。不久,她也结婚了,找的是同校的同事。这是后来我才知道的,因为当时她没有告诉我,否则,我一定会参加她的婚礼的。再后来,我的工作单位越来越远,相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一直到了内蒙古高原,我们已有十多年未见了。去年,与她通电话,她告诉我,她已经退休了。我让他到草原——我这里来玩玩。她说一定会的。我真诚地希望能和我的老师相逢在辽阔的草原与美丽的青城。

工作了几年后,真的就象老师所说的那样:我又上了大学,而且学的专业与老师学的专业一样:中文。

我的大学老师,除了三个老师比较年轻外,几乎都是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而且都是五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国名牌大学。他们知识广博,造诣高深,品德高尚,教风端正,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教我们古代文学唐宋部分的牟国相老师,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又考取了语言大师王力先生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因为妻儿进不了北京,七十年代中后期调到了我上的那所大学,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牟先生给我们上课,从来不看讲稿,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他讲课幽默诙谐、生动有趣。讲到得意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牟先生是东北人,歇后语、俏皮话信口拈来,恰到好处,比现在的赵本山搞笑多了,而且文雅不粗俗。教科书上列举的唐诗宋词,他都能从头带尾抑扬顿挫地背诵下来。在我们大二的时候,他还把他的两个师兄弟从北大请来,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使我们这些无缘北大的学子们,享受了一次北大名师的学术大餐。

张西萍老师教我们古代汉语。他是五十年代末毕业于南开大学并留校的高才生,曾编过《古汉语词典》,也是因为妻儿问题,和牟国相老师差不多同时调来的。先生个子不高,瘦瘦的,戴着深度近视眼镜,一口河南话,也非常风趣。有一次上课,说到了《红楼梦》,他说他跟贾宝玉一样:十五岁结的婚。还说他只比儿子大十几岁,多年的父子成兄弟了。我们听了,禁不住都笑了,他也笑了。先生给我们讲古代汉语,就象我们给中学生讲古文那样,他那带有河南口音的朗读,别有风味。当讲到重点词语时,不仅给我们详细解说,而且还写出那个词语的甲古文字。

著名作家孟伟哉,曾参加过志愿军赴朝作战,回国后,作为调干生,被选送到南开大学读书,与张西萍先生同学。在我们大三的时候,也被先生请来,给我们进行了文学创作讲座。在八十年代,孟伟哉担任着中国作协副主席职务,好象还在中宣部任职。所以,他在给我们讲座时,还披露了当时中国文坛的一些思潮和内幕情况。

丛药汀先生是京东人,中学是在北京著名的潞河中学念的书,与大作家刘绍棠同学。丛先生教我们当代文学,当时五十多岁了,其思想行为举止与当时的“愤青”们没有什么区别。他对诗情有独钟,从青年时就写诗,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不少的诗作。他教我们当代文学,从不按教科书授课。他叫我们自己看书,上课主要是评析当代诗人的诗作和思想。他特别推崇新时期的朦胧诗人及其诗作,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王小妮等,曾专门给我们选编了一本他们的诗选。在他的课将要结束的时候,丛先生把他的同学刘绍棠请来,也给我们讲了半天文学讲座。丛先生跟我的关系不错,曾几次指点我,并专门给我题字留念。他的讲课稿《诗论三题》,我至今还保存着。

我的这几个大学老师现在都有七八十岁了,我已有十多年没有见过他们了,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我衷心地希望并祈祷我的老师们健康长寿。我也打算这两年,一定抽出时间去看望我的年事已高的老师们。


 

 

作者:冀中汉

编辑:相思宁蔓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艳子飞飞
发表人邮件:535311573@qq.com发表时间:2008-2-17 13:13:00
师恩最难忘!祝福你的每一位恩师健康长寿!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