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笑论人生 >> 我的戏曲情结
    
  双击自动滚屏  
我的戏曲情结

发表日期:2008年2月22日  出处:原创  作者:茶的情思  本页面已被访问 3697 次

 

我的戏曲情结

作者:茶的情思


人的一生都会对很多事情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就我自己来说,我曾记录过自己对书的情结、对茶的情结、对春联的情结、对土地的情结,这些情结在我的心里竟都是有增无减,近两年,我还发现自己对戏曲的情结也越来越深,便想把自己对戏曲的情结也记录下来。

那天边洗衣边听电视里的京剧票友大赛,孩子的几个同学来家玩,他们看了一眼电视便捂了耳朵去孩子的卧室,我听见几个孩子惊诧的异口同声:“你妈妈真古董啊,还看戏?”我的孩子小声的说“我妈妈说这叫国粹是艺术呢。”其他孩子便轰然大笑了。

其实,也可以理解他们,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涉及知识的途径很多,各种动画片充斥着他们的视线,流行歌曲穿越着他们的耳膜,知识面也很宽很广。古典戏曲——连我的很多同龄人都没有接纳甚至以排斥的眼光来看待,也就难怪这群几岁的孩子叫我“古董”了。

最早接触戏曲,是父母参加了个什么培训班回来,父亲会用笛子吹些样板戏里的调子,而定格在我记忆深处的一个画面是:在去外婆家崎岖的山路上,哥坐在父亲的肩头唱着“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而我则抱着母亲的脖子奶声奶气的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上学后,故乡的小镇只在农闲时会请本地的秦腔剧团来演几天,我和同学穿梭在各个小吃摊前,最感兴趣的是一角钱一碟的糖汁杏干,根本没有听也听不懂那些土生土长的演员扯着嗓子吼的是什么内容。当时也觉得那是老人才看的,还纳闷我的外公早早提了小凳坐在最前面怎么不嫌吵?

可是有一天,我从家里那个只陈列着父母的教材和我们课本的书架上翻出了几本薄薄小小的书,那书的封面是戏曲人物扮相的舞台照,在那个孩子课外读物还很少的年代,我饶有兴趣的打开了那三本“书”,原来是《窦娥冤》、《火焰驹》和《铡美案》的秦腔剧本,我用字典和我认识的不多的字一口气读完它们,才发现,那台上不是乱吼的,还是有情节的故事,唱腔还各有讲究,最吸引我的是唱词很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寥寥数语就能把几十年的事情说得明明白白。

我开始觉得唱戏是最好的职业了,那年,县秦剧团到学校招收演员,才上小学三年级的我自作主张挤进那间教室唱了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就出来了,陪着剧团人员的老师赶紧跑去问是不是我母亲的意思,母亲匆忙赶来把等着听消息的我拽着送回教室,告诉我,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以后不许再提要去唱戏,只好安安稳稳又回教室念书了。

及至再大些,觉得自己小时候的想法很是荒唐,觉得戏曲远没有流行歌曲好听,是很土气的东西,便不再看,不再听。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来对泡沫连续剧没有多少热情的我,在那个周末,把电视画面调在了戏曲频道上,正是偶然看到的那场京剧《锁麟囊》,又勾起了我的戏曲情结。不仅仅是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不仅仅是善有善报的寓意深刻,只看那生、旦、净、丑的各式扮相,看那唱、念、做、打的各种技巧,竟都是一种享受,虽然是以外行看热闹的眼光在看,可也看得出在这门艺术上真正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很佩服那些到我们国家学戏曲的外国人,他们能打破语言的界限去传承我们的文化真的很令我钦佩,我也看到戏曲票友的队伍在日趋壮大,平均年龄也越来越轻,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在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自己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逐渐热爱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而不是抓了别人很少的“芝麻”丢掉我们自己的“西瓜”。

    而我自己,还将会继续“古董”下去,说不上在有条件有机会时也会圆一下儿时的梦,以票友的身份或许会学段韵味悠长的京剧;或许会学段荡气回肠的秦腔;或许会学段婉转莺啼的越剧;或许会学段嘹亮清脆的豫剧;也或许会学点黄梅戏、花鼓戏等……总之,对戏曲的情结将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浓。相信在这种耳濡目染中,我周围的下一代也将会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有更深更远的理解和传承!

 


 

作者:茶的情思

编辑:相思宁蔓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文采丰韵
发表人邮件:337872952@QQ.COM发表时间:2008-2-22 18:48:00
喜欢!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