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谈妙笔 >> 生活杂感 >> 解析“恩”与“情”(琼阁湘俊)
    
  双击自动滚屏  
解析“恩”与“情”(琼阁湘俊)

发表日期:2009年10月3日  出处:原创  作者:琼阁湘俊  本页面已被访问 3061 次

 
 

Animals



 

解析“恩”与“情”

(琼阁湘俊

 

题记:在“恩”与“情”这个古老的道德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二者混淆不清的问题。几千年来,“恩情”二字束缚了广大民众的思想,使人们在精神上压得喘不过气来,终身都有报不完的恩。为了弥补这个道德理论体系中的缺陷,这篇文章专门解析“恩”与“情”的含义与区别等,还广大民众一个清白,不再处处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堂堂正正地做一个道德公民。

 

去年,单位上给每个员工,发了一本《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员工职业精神培训手册》的书,以下简称《感恩》,领导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写一篇,如何懂得“感恩”的心得体会,我也稀里糊涂的给写了一篇,还写得挺生动的。

近两个月来,我登陆了大量的文学网站,到处都是关于感恩的文章,什么《感恩》、《凡事感恩》、《凡事都要感恩》、《凡事必须感恩》等等。

看了这本书和这些文章以后,我很欣赏大家有一棵感恩的心,很赞成人们去感恩,也非常钦佩那些能感恩的人。但是,我总觉得这种笼统的提法有点不对劲,可到底什么地方不对劲,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带着这些问题,我多次到当地某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又到互联网上查了好几天。结果发现在“恩”与“情”,在古老的道德理论体系中,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

这个缺陷,就是把“恩”与“情”二者混淆到一起了,人们就搞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恩”,什么是“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去感恩。真可谓这个“恩”字,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草木皆兵。

 

一、什么是真正的“恩”

 

从象形拆字上看:恩,即国(大口为国)中之大心,大心者恩也,大心者少也。

从实质含义上看:恩,是一种奉献,一种精神,一种形态,一种状况,一种付出,一种传统美德等。

从横向的内容上看有:恩爱,恩赐,恩德,恩典,恩惠,恩情,恩怨,恩泽,恩人,感恩,报恩,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等。

从纵向的内容上看,据有关资料表明,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称之为恩的五要素。即:

1、人生中的养育之恩;

2、危险时的救命之恩;

3、士途或婚姻上的知遇之恩;

4、危难时经济上的解困之恩;

5、艰难时事业上的解危之恩。

以上每个方面,都有很具体的内容,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做解释了。

还有一种说法,叫师生之恩。现在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很多老师就反对这种提法。

有一位退休老教师说:“我这一辈子教过的学生无数,难道让他们都得来给我报恩?按照这个理论,那中国13亿多人中,有12亿多都当过学生,难道这12亿人都欠老师的恩,这种恩什么时候才能还清?”

另有一位老教师说:“所谓的‘恩师’一说,只是对老师的一种尊称,不能称之为恩。如果说老师就是恩人,那么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这些领袖人物,年年都得去给老师报恩?否则,他们岂不都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没有老师这些恩人,他们就都当不了领袖人物?”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这里说的师,是互相学习、能者为师的意思,构不上师生关系,更谈不上是恩师了。

从广义上讲,“恩师”一词,做为一种尊称,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做为真正意义上的恩,还真的就够不上。

 

二、什么是广泛的“情”

 

从象形拆字上看:情,即王(青头为王)月之旁心,旁心者情也,旁心则多也。

从实质含义上看:情,是一种心态,一种交往,一种形式,一种礼仪,也是一种状况、付出、奉献和精神等。但是,情中的状况、付出、奉献和精神,与恩比起来要低一个层次。

从横向的内容上看有:感情,情爱,情报,情不自禁,情操,情调,情窦初开,情分,情人,情夫,情妇,情感,情歌,情话,情怀,情急,情节,情景,情境,情况,情郎,情妹,情理,情侣,情面,情趣,情势,情书,情怀,情形,情思,情随事迁,情态,情投意合,情网,情味,情绪,情意,情谊,情义,情由,情欲,情愿,情知,情致,情状,友情、爱情、激情,豪情,等等。可见一个情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果把这些众多的情都当成是恩,那全国人民就是累死,终身也还不清。

从与恩字相对应的纵向的内容上看:在恩与情这对范畴中,除了以所说恩的五要素以外,余下的内容都统统称之为情,其内容十分广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三、关于恩与情的联系与区别

 

恩与情,都是属于中华民族道德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以质而言,恩为重,情为轻;以量而言,恩者少;情者多。它们是一对既紧密联系,又互相依赖、互为转化的孪生兄弟。在恩与情执行上,完全是靠人的德行、良知、真诚和自觉,法律、政策和制度,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恩者,大心也;情者,旁心也。它们的区别在于“大心”与“旁心”的界线上。什么是大心?以上所说的五种情况,称之为大心,即恩;什么是旁心?在恩与情这对范畴中,除了这五种情况以外的事,统统都称之为旁心,即情。

再低一个层次来讲,恩体现在一个“报”字上,情体现在一个“还”字上。

大家懂得了这些区别,就不至于把恩和情混淆在一起,恩、情不分了。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恩就是恩,情就是情。以上说的五要素,就是明显的区分标志。对于真正的恩,那是非报不可的。否则,人们就会把你看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你将在这个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恩、情不分,把什么都看成是恩。这是由于理论上的缺陷误导所致,现在要想在短期内,把它纠正过来那是很难的,需要从根本的观念上认真去纠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去改变。

 

四、关于恩与情的相互转化

 

以上说的是正常情况下的恩与情,可是在特殊情况下,恩与情又相互转化,恩可以转化为情,情可以转化为恩。这里举一个真实的典型事例:

解放前,有一对母女俩,逃荒到了外地,因饥饿与疾病交加,双双倒在一座荒山野岭上。一对上山打柴的父子俩,把她们背了回去,给了吃的穿的和住的,并请来郎中为她们治病,母女俩在这里住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母女因为家中再没有别人了,正好这父子家里没有女人,后来这两老两少分别结为夫妻,恩爱地过了一辈子。做为这父子来讲,由简单的情又转化为对方认知的恩;做为这母女来讲,由救命之恩又转化为终身的情。这就是在特殊情况下,恩与情的相互转化。

 

五、关于感恩与感激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国外说的感恩和我国古老的报恩,意思基本差不多。现在人们习惯用感恩二字,而不习惯用报恩二字。

感恩,那就得先知道什么是恩?不能盲目地去报恩。如果在你不缺物质的情况下,别人给你一根黄瓜或一个西红柿或一个馒头,把这些也说成是恩,那这种恩也太不值钱了吧。这些只能说是一种情,应该说是感谢,而不能说是感恩;如果要是真正的恩,那不报是不行的,知恩不报非君子。

《感恩》一书还这样说:“[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所以凡事都得感恩。”这种说法简直就是一锅粥,按《逻辑学》的解释,叫偷换概念,主次不分;用哲学的角度分析,叫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极少数的事是恩,绝大多数的事都是情。如果我们把什么都说成是恩,凡事都去感恩,那么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感恩之中,终身有报不完的恩,这种精神上的压抑谁受得了啊?动不动就成为忘恩负义之徒,实质上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束缚、思想上的奴役。

感激,就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或者说,叫激动的感谢。它比起感恩来,要低一个层次。比如,某领导对下属非常关心,那么下属就需要去感激这位领导;某下属工作干得很有成效,那么领导就需要去感激这位下属。这种感激,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甚至说句客气话都可以做为回报。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大中小企业,对《感恩》一书如获之宝,都把它做为员工的培训教材。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员工要感恩于领导,领导要感恩于员工,员工之间要互相感恩,领导和员工都要感恩于社会和国家。对一个企业来讲,员工、领导、社会和国家,相互之间,都是一种感情的关系,需要的是互相支持,互相感激,而绝不是感恩。你做为一个领导,所有的员工都是你的恩人?你做为一个员工,所有的领导都是你的恩人?你做为一个普通员工,所有其他员工都是你的感恩人?你做为一个领导或一个员工,社会和国家所有的人都是你的恩人?如果不是恩人,那凭什么要去感恩?你有病啊?这种理论,纯粹就是胡说八道。由于这种错误理论的误导,给企业所有的员工,在思想理念上,都套上了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试问:这种理论与李洪智法轮功的歪理邪说,又有什么两样?

 

六、关于施恩与不图报

 

施恩,就是给别人予恩惠或恩德;不图报,就是不贪图别人回报自己,所给予的恩惠或恩德。施恩不图报,同样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当你施于人家恩惠时,就不要想着人家什么时候去报答你,给出去的东西,好象泼出去的水。如果总惦记着人家什么时候来给你报恩,那你就别去施恩了,否则你会感到失望或绝望的。还有,人不能带有目的性地去施恩。假如你洒出去一粒芝麻,就想抱回来一个西瓜,那么这种施恩,与放高利贷又有什么区别?施恩图报非君子。

这里还要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施恩者需要明白你的作法,到底是不是恩?豆腐渣与白金的区别那就大了。如果人家不需要你的帮助或好处,你非要硬塞给人家,那即使就是白金,人家也会当成豆腐渣。二是受恩者能否承认施恩者的作法,究竟是不是恩?如果是情,非把它当做恩;或者是恩,你当做情;或者是恩,你不去报。那这些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三是别人的资源也不是随便可以享用的,享用了就得注意及时去偿还。天上不会随便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七、关于忘恩负义与恩将仇报

 

忘恩负义,就是忘记了别人给你的恩德或恩惠,背弃了自己的诺言或应有的信义;恩将仇报,就是把别人给予的恩德或恩惠,不但不去报答,反而当做一种仇恨来报复。在中国历史上,这两种人比比皆是,杀妻子、杀父母、坑害恩人、谋害恩人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人丧尽天良,灭绝人性,是中华民族的败类。

古代的就不说了,单说现代的一个典型事例,《大众日报》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说:某家有四男二女,俩老口到了70多岁时,已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按常理讲,这他们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是这六个孩子则把老人当成了累赘,谁也不愿意去管,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有的还记恨小时候父母骂他或打他了;有的嫌父母太脏不愿意看到他们;有的甚至还对父母说:“你们早该去死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在万般无赖之下,两位老人都悬梁自尽了。

话又说回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这些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民族败类,所占的比例,只是极少数而已,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良知、有爱心、有诚信的。

社会上有不少人,动不动就说别人,是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这是不可取的。这里再举一个真实的典型事例:有一位老同事,给一位小同事介绍了一个对象。这位小同事每到过年时,都提上礼物去看他。他心里觉得很得意,常说这人有良心。多年以后,这位小同再也不到他里去了。于是他就对人讲,这人忘恩负义。这位小同事听说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就跟他争吵了起来。他又对人说,这人恩将仇报。满肚子的怨气。最近这位老同事,到我办公室闲聊时,我对他说:“给人介绍一个对象,这是一种关心或友情,本来就不是恩……你生的那门子气呢?”他听了我的一席话后,恍然大悟,如梦初醒。

 

八、关于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一个形容词,与唐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类似的意思,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就是说,别人给了你的恩德或恩惠,要加倍或多倍的去回报。而不是别人给了你一滴水,你就得拿着源源不断的涌泉去回报。如果是这样去理解,那这一滴水的代价也太昂贵了,岂不是成了终身还不清的阎王债?

在这一点上,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恩字,是点滴之恩,而不是点滴之情。只有是真正的恩,你才能去涌泉相报;如果是点滴之情,你去还他的情就是了。这里也举一个真实的典型事例:

某先生少年时,家里很穷,一次病了,好几天没有起床。一位远房的大婶,正好家里刚宰了一头猪,当她得知这件事后,给他送去一碗白米饭,一碗猪血,上面放了两块大肥肉,此时他感激得流下了热泪。在当时来讲,这些东西还不足三毛钱。这位先生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都给这位大婶买吃的和穿的,还要给她钱。当这位大婶去世时,他还给大婶的家人寄去了一笔钱,以示哀悼。据说细算起来,有上万倍的回报。他说:“我永远也忘不了这碗米饭和这碗猪血的恩德。”这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点滴之恩,而这位先生真的当做涌泉来报了。如果要是现在,就是有人花上几千元,请他到大饭店吃一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份情。

 

九、关于领情与还情

 

领情,就是接受别人的礼物或好意,心怀感激。而不是麻木不仁,不理不睬;还情,就是返还别人给予的礼物或好处。情是很广泛的,对于广泛的情:有条件就积极去还;没有条件可以先欠着,等有了条件再去还也不迟;如果实在还不了,那也没有关系,你欠着人家的只是情而不是恩,不过你总得说句客气话吧;对于那些明知是情,而耍赖不还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领情与还情,它们是道德体系中,一组很重要的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能轻视或小瞧这两个字,双方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往往就因为在这两个字上。这里说两件很小的事。比如,别的朋友在你的文章下,多次给予评论或留言,你装着没有看见,也毫无反映,这就叫不领情;再如,当你过生日时,别的朋友给你发了一篇生日祝福文章,可是当人家过生日时,你却无动于衷,这就叫不还情。别看这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就是从这些细小的事开始的。

所以,大家必须要学会领情,还要注意去还情。

 

十、关于回报与回敬

 

回报,是界于报恩和还情之间,低于报恩高于还情的一个中性词,就是别人给了你的好处而回复人家;回敬是低于回报的一个较低层次的礼节性的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这两个词也搞得很混淆,其实还是不难分清的。这里举两个事例来加以区分:某人给你办了一件大事,你采取金钱或物质的手段来回复他,这就叫回报,也可以说是还情;某人在网上给你写了一篇生日祝福的文章,下次等他过生日时,你也给他写一篇祝福文章,这就叫回敬。回报与回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有意反对或限制人们去感恩,而是积极提倡和赞成大家去感恩。主要是想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恩,什么是广泛的情?不要盲目地去感恩,不做糊涂蛋,不做冤大头;做一个明白事理,知恩必报,施恩不图报,堂堂正正的道德公民;进一步宣扬道德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郑重声明:此文是针对中华民族道德理论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而写的,讲的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大道理,以减轻广大民众的精神压抑和思想束缚为出发点,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而言,希望不要对号入座。是《感恩》一书,在全国范围内,把“感恩”推向了高潮。那些跟着高喊“感恩的朋友们,同样是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编写这本书的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在这种宏观深澳的理论面前,班门弄斧,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广大朋友们,都来评论或争论这个理论问题。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不是我说的就对,也不是你说的就对,关键要看所说的这些道理,广大民众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这才是检验对与错的唯一标准。

在网上交友,主要体现四个字,即:德,情,理,才。就是要以德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才会人。家园里有许多的朋友,默默无闻地在为别人编辑文章,任劳任怨地在别人的文下写留言,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心和真诚。这些爱心和真诚,使我无不为之而感动,向这些无私奉献的朋友们学习、致敬!

祝朋友们,天天好心态,时时好心情!

 

200910月2日

 



 

Send To A Friend


 

编辑\竹林青树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水中梦荷
发表人邮件:471121857@qq.com发表时间:2009-10-10 23:58:00
情,使人累。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使人很愉快。
发表人:明月几时有
发表人邮件:dbr200508@163.com发表时间:2009-10-5 9:32:00
条理清晰,主见分明,好文章。
发表人:琼阁湘俊
发表人邮件:ljh0471@163.com发表时间:2009-10-4 22:23:00
非常感谢天马行空和在此等候朋友的的评论;同时,也非常感谢月圆中秋老师的精彩点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搞清楚恩和情的内涵和区别,是很不容易的,此文只是想给人们一个提示,不要被这些东西所困绕。
发表人:在此等候
发表人邮件:363033772@qq.com发表时间:2009-10-4 17:59:00
非常大气。
发表人:天马行空
发表人邮件:dj2008@126.com发表时间:2009-10-4 14:59:00
看了琼阁兄的这篇文章后,真是惊醒梦中人啊。过去我就是高喊“感恩”的代表者之,领导给我们工人每个发了一本关于《感恩》的书,说这就是培训教材,在三个月之内,不但要写三篇学习体会文章,还要进行专门的“感恩”考试,如果考试不及格,就得待岗三个月。所以我就玩命地学,考试拿了车间第一名,心得体会得了全厂第三名,还多次在小会大会上发言,真成了“感恩”的标兵了。尤其是看了“感恩与感激”这节后,才明白别人对我就没有恩,我也根本不欠别人的恩,那为什么还要总是高喊去“感恩”呢?难道我真的有病,大白天活见鬼了?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