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情怀 >> 心海拾零 >> 读《应邀见文友》——(想入菲非)
    
  双击自动滚屏  
读《应邀见文友》——(想入菲非)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0日  出处:原创  作者:想入菲非  本页面已被访问 2794 次

读《应邀见文友》

——通俗平实也是填词的一种方式

作者:想入菲非

编辑:心缘之恋

《应邀见文友》原词:

轻描眉黛浅施霜,几度换着装。

莫言往世姻缘,词赋会、暖心房。

约月下,诉衷肠,谱新章。

未行先馁,既喜还忧,谁解侬慌?

吴忧的《<诉衷情>——应邀见文友》小令,写的是一位女作者应邀去见文友之前的心理活动,从中表现了她的喜悦、紧张和希望能成为伴侣的期盼。

爱情是永恒的写作题材,作者能从网站中常常出现的作者之间、因对作品的共鸣而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的情况中,产生灵感,即从以文会友的角度,来歌颂没有名利的、只有对文采的欣赏和精神的共鸣的最纯真美好的爱情。这取材和立意都是很新颖的。

因为本人在读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所以才冒拾人牙慧的风险,而写此读后。——你写你的,我写我的,你写过了的,我未必就不能写。吹一点地说,“君子所见,略同”亦属正常吧?

文章大体分成三个部分。开始两句“轻描眉黛浅施霜,几度换着装。”写主人公为去会文友,而着意梳妆打扮,表现了她对这个去初会文友的机会的珍惜和重视;中间的六句“莫言往世姻缘……谱新章。”写主人公去会文友的思想基础和期望,表现了她的爱情基础不是宿命论中的“往世姻缘”而是“词赋会,暖心房”,并希望通过月下的约见表白爱慕之心,而进一步发展感情;最后的三句“未行先馁,既喜还忧,谁解侬慌?”写临行前的心理活动,是“既喜还忧”,因心有顾虑而感到紧张。

全文的语言是通俗、质朴和平实的。没有着意的修饰,没有华丽的夸张,也没有什么似乎有震撼力文词的堆砌,更没有什么似乎可显深沉的引经用典,读来就如同家常白话,可给人的感觉却很有味道,值得咀嚼,令人思索。如开始两句说着意打扮,这是为何?“女为悦已者容”啊!是为给对方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形象才这样做的;中间六句,说“不要说是前世的姻缘”,而是诗词会的结果,表现了这种形式的网恋的原因,是特殊在因文生情,因心灵相通而愉悦、而温暖。说“诉衷肠”“谱新章”,什么衷肠?谱什么“新章”?这“衷肠”在文中不可以诉说吗?这“新章”在谱的时候不可以单独完成吗?这里是在暗示出这是要表示爱情,是要将感情升级一下,完成由友情到爱情的转化;末三句是最有意思的,这是作者狠下功夫的十二个字:急切的想见到对方为何又“馁”了?对自己信心不足嘛!自己本来是才女,却为什么也会信心不足呢?是因为对对方崇拜、不知道对方高深到何种程度,于是不能做理智的估计了;在心情上,是喜中有忧,且喜且忧,这喜忧参半的复杂矛盾心理,是她心理的基调,暴露了她心中的全部秘密,喜是喜在要见到仪中人,忧是忧在不知道对方会对自己有一个怎样的评价,——若不满足,那岂不会使美好良缘失之交臂而让自己大失所望?末句是全词的高峰,其中“解”字是“诗眼”,“谁解侬慌”?解,语义双关,既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紧张的“慌”,又有谁能“解除”我心中不放心的惶恐的“慌”。全句全在写一个担心,从中表现了她对对方的爱慕之深和希望成双的强烈渴求。

全词看完之后,我忽然在第六感官中有一种感觉,就是本词是不是也有类似《近试上张水部》一诗的比喻:明写会文友前的心理,暗中却是在发出一种投石问路的信号,或是曲折地表示一份心迹,即实际是不是在发出一个暗示或试探的信号?——这既可能是主人公要表示的,也未尝不可以是作者本人要表示的,这或许才是是词中要真正表现的东西。

我觉得,这绝不是在穿凿着或故作惊人之笔。大凡作者要表现的真正的意图,都不会直接袒露出来,也不会全是唯自己所知的东西(或只有他要写给的人,才能知其所言所指),总会在作品中留出一些丝迹可循、给出一些线索可查,否则读者又怎能透过表面,而感知深一步的东西呢?如果作品没有一个读者能从中读出作者要表现的东西,那这作品实际是失败的作品,谈不到晦涩,更谈不到含蓄或深邃。

我们看这“莫言往世姻缘”“谱新章”“谁解侬慌”,第一句是明点是“姻缘”,不是“因缘”;第二句是暗喻希望能在前面的基础上将友情更进一步;第三句,简直就是在问对方:你理解我为什么慌和为我解除慌吗?这是探路子,也几乎是在“逼”对方表态(但作法是含蓄的,是留有余地的)。这样理解词作,显然不牵强,也不是无中生有。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前面所说的“全文的语言是通俗、质朴和平实的,没有着意的修饰,没有……可给人的感觉却很有味道,值得咀嚼,令人思索”的结论是有根有据的,这结论表明,就是用通俗、质朴和平实的语言,用白描的方法,也是可以填出很有深度的词来,这不但古人留有先例(就如《近试上张水部》一绝句),本词的效果也是可以证明的,而且这种词因其通俗易懂,因其用现代人们熟悉的语言,就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一首的词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什么样的词句,而在于它本身的表现力和深度,一首既含蓄又有丰富内涵的词作,是会永远受到读者的欢迎的。

至于本词格律的严格、语言的精炼,本来就是填词的基本要求,这无需赘述,如果不是这样,也不能称其为词,更不可能用45字就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

以上理解若有违背作者原意,还请原谅!“一家女,百家求”,你写文,大家读,各有各的欣赏角度和理解方式,大家都绝无恶意,错了,亦不必介意。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发表人:谊之长玉
发表人邮件:448083090@qq.com发表时间:2010-1-30 17:11:00
再优秀的作品,如果没有人精彩的赏析,也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作者的良苦用心。朋友深入、细致、透彻地剖析,能引导读者一起进入作者心里。 原作与赏析之作和谐融合,如清风送爽,各有精彩之处,令人赏心悦。 祝想入菲非友、忧弟永远开心快乐!
发表人:飞翔
发表人邮件:123@qq.com发表时间:2010-1-22 20:34:00
一道好菜不同的人品尝有相同的也有各不同的滋味。好文的品赏也一样。此文作者分析得很有力度、透彻,文笔流畅,可见诗文水平相当的好哟。欣赏了。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心缘之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人:“心缘之梦”微信群yueyuanzhongqiu20080815